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报刊
  《民报》和《新民丛报》
\\

 
  《民报》前身是《二十世纪之支那》,1905年6月由宋教仁、田桐等留日学生联合创办,以“爱国主义”为宗旨,主要鼓吹革命。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将该刊改组为《民报》,作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主张改口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由此成为《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民报》是一份大型政论时事性刊物,设有论说、时评、谈丛、纪事等栏目,每期六七万字。《民报》的出版受到国内外同盟会员和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最高发行量达到1.7万份。
  《民报》是辛亥革命前最为风行、最有影响的期刊,以宣传孙中山三民主义为宗旨,立力主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民报》一出版,立刻得到广泛拥护,创刊时出版6000册,国内通过各种渠道发行3000册,创造了我国近代期刊史上空前的发行记录。
  为从思想上扫除障碍,扩大革命阵营,《民报》发起了针对保皇派报刊的大规模论战。以《民报》为阵地的革命派和以《新民丛报》为中心的保皇派之间的论证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新民丛报》认为,满人早已同化于汉人,排满必将引起民族仇杀,天下大乱。《民报》则认为,满族统治者不仅对其他民族进行压迫,而且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守土长宫”,要救国必须进行民族革命。第二,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新民丛报》认为国名素质低下,还不具备共和国公民的资格,因此只能在中国实习君主立宪制或开明专制,《民报》则主张废除君主,建立民主共和国,他们相信“我国民必能有民权立宪之能力。”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新民丛报》认为,中国不存在土地贫富不均的现象,没有必要平均地权;《民报》认为中国确实存在“豪右“和“细民”的差别,只有平均地权,土地国有,生产才能发展,民生才能解决。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新民丛报》认为,革命是暴烈的行动,必然引起社会动乱,帝国主义趁虚而入,中国就会被瓜分。如果不革命,中国积弱难返,才会招致瓜分。
  这场大论战最终以《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通过论战,不仅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而且还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许多原来支持改良派的人改变了立场,纷纷退出保皇派而加入同盟会。此外,革命派报刊在论战中得到了锻炼,有了新的发展。
  (注:转自人民网---传媒频道)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收藏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