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旧书
 

每一本旧书都有故事

 

\

 

       或许是出于偶然,当我流连在绍兴老街,走进街头一家古董店,忽然看到那套《纫斋画胜》旧书时,就被它深深吸引了。轻轻打开这套镌刻精美的晚清版画名品时,我隐约看到了老时光的尾巴。那是一种慢,慢得让人感动。

       我对绘画知之不多,却对老书的味道难舍难弃。那是老徽墨、老绵纸、老时光沉淀后揉在一起的江南味。把书盖在脸上深呼吸,这种书香味能穿过鼻孔渗透到心里去,还能在心里划上痕迹,留下记忆,让人以后许久想起,都不会忘记。有朋友说,新书旧书有时不太好认,我却觉得,真正碰到百年旧书时,闭上眼睛静静地闻一闻,就不难识别了。

       拿书拿得久了,店主看出了我的心思,索价甚高,让我欲罢不能,欲走还留。店主说,碰到好东西要靠缘分的,你下次想好再来时,说不定就被西泠印社拿走了。我被店主彻底说服了,赶紧去取了三个月的工资,临走还给店主说了声谢谢。

       运气好时,不多的钱也能买到旧书,那得下气力去淘。有次我早晨走路上班时,看到拱秀路西头的一家废品收购站门口,有个骑三轮车的人拉了几捆旧书准备卖,我心痒难耐,但又不能坏了别人生意,只能眼睁睁看到那几捆旧书过磅后,跟收购站老板娘商量,想把这些旧书买下来,谁知老板娘很痛快,她说,你看到我九毛钱一斤收的,那就一块八卖给你,你有书看,我有钱赚。就这样,我买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年出版的清代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还有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的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等。这几套旧书将近二十斤重,花了不到四十元。落雨天没事时,我就把这些书翻出来读读。这些铅印书的香味,虽比不上清代的线装书,却也有淡淡的饼干味。再说,读竖排的书读得久了,可以认识不少繁体字,这样的感觉真的不错。

       买旧书会成瘾的。身边的店铺自不必说,有时出门在外,也不忘去碰碰运气淘淘看。我有一本宣统三年毛奇龄著《西河诗话》石印本就来自云南大理。当时,我翻开薄薄的这本书,看到书里夹有一张民国孙中山肖像邮票,于是,不露声色地向店主索价,店主张口问我要了五百元,还没有还价的余地。后来,跟萧山爱集邮的丁鉴秋先生熟识后,才知道民国一张普通的孙中山肖像邮票只值几元钱。慢慢地,我想明白了,大理那位店主利用了我贪财而又不懂行情的心理,才索了高价,那张旧邮票只是诱饵罢了。

       除了雕版和石印、铅印的旧书,我手中还有一套手抄本,堪称奇书。这套书至少是十二本,可能更多,谁知道呢?在抄书人自编的卷号中,最后一卷是十二,缺卷一、卷六、卷七,我拿到手的只有九本。每本书只有一张名片的四分之三那么大,抄的是四书五经,一本书有四十面,每面有三百字左右,字如米粒,每本书万余字,九本书有十万字,可这九本书摞在一起,还不到两厘米厚,连一个名片盒都装不满。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科举考试的夹带吧。据说,这种蚂蚁小楷要用一种特殊的湖州笔才能写出,这种笔是用老鼠的胡须制成的。

       翻翻历史,沿袭千余年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光绪31年走向末路,我推测这套科举考试的夹带最迟也该在此之前吧。2008年,央视来萧山寻宝时,这套夹带入围了五十强,可惜也就止步于此。

       寻常日子翻开旧书,总让人心生感慨。这些旧书浸泡了明清的月光,见证了书生的寒灯,或许经历了闺秀的轻拈慢捻,阅尽了一个又一个家庭的悲欢。如今,旧书仍在,而它早前的主人呢?(汪少一)


 

来源:公众号《善本古籍》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