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旧书

明代刻书的种类及特点

         明代的古旧书籍目前保留下来的比前朝要丰富,各大收藏品市场也会常见,所以这一讲我们向书友们多说下,多传授些这儿的知识,当然下面的朝代我们会更加重要。
明代刻书也分官刻、私刻和坊刻三大系统。

官刻

        明代的官刻本,又可以分为中央刻本和地方刻本两方面。(1)中央官府刻书。是内府即皇室刻书。大部份是以明朝皇帝名义编著有关政教礼制的书。内府刻书属司礼监掌管,由司礼监的附属机构经厂刻印。成祖永乐年间即开始。最初刻印数量较少,主要是供给内书房学习和大小太监诵读之用。内容多是些经史读本、前代儒家性理道学古籍和明代政令典籍之类的书籍。迁都北京之后,司礼监扩大机构,扩大了刻书范围和数量。经厂内设有中书房,专司代写书籍敕文。中书房的人员,都是从比较聪明、稳重的太监中选出的。这些人必须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应职缮写。写字以赵孟俯字体为师承,所以,经厂本刻书大都是赵体字。而且很重要一点是经厂刻本,每册都钤有“广运之宝”的印玺。(如下图示)
     \
        经厂本的特点是版框宽大、行格疏朗、字大如钱,看起来悦目醒神,且刻有句读。纸墨选用上品,雕印择技术良工,因而成为一代文化艺术的精品。在经厂本的影响下,其它官刻、私刻图书也都精写精刻,刻印水平遂得到提高。但是因为由太监主持工作,学识不高,加之内容校勘不够精审,一般读书人对此类刻书,不太重视。
  其次,中央政府各部院、都察院等机构也都刻书。特别是礼部、兵部、工部,刻书较多。钦天监专掌天象、历法,比如刻有《天文刻》之外,每年都要印行《大统历日》。太医院是为宫廷服务的最高医疗机构,曾刻印了《铜人针灸图》、《医林集要》、《大明律真引》等大部头书籍。
        明代的国子监也是官方刻书的重要机构。南京国子监曾大量地接收宋元两代遗留的版片,以及元代各路儒学所刻书版,继续刷印。对于一些残缺不全、字迹漫患的旧版,进行修补或重刻、新刻。我们藏书爱好者俗称为“大花脸”,既是指它。
        南京国子监从嘉靖以后对史书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重刻。北京国子监刻书较南监少。据《国子监通志》、《国子监续志》记载,北监刻书大约有八十余种。
        明代国子监所藏版片基本都已付印,总计约三百多种。再加上重刻、新刻、翻印的数字在内,会大大超过这个数量。明代国子监刻书在品种和数量上都比前代有较大的发展。然而,明朝的监本,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缺点。因为版片来源复杂,有些书又经过一再补修,造成书籍形式很难达到统一,加之校勘不精,刻书内容顺序颠倒、字体不一,以及漏字、漏文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书籍的质量。因此这些书籍大多不为藏书家所爱。
     (2)地方政府刻本。
        明代的地方官刻,则又分为各省布政司、按察司所刻书籍。很多府县都刊刻本地方志。各地的儒学、书院、监运司等也间或刻印书籍。在明代的官刻本中值得注意的是藩府刻书。明代采取分封同姓的制度,把王室子孙封到各地为王。他们之中有的人比较好学,喜欢校书、刻书,又因为藩府刻书多数以宫廷赏赐的宋元版本作为底本,所以质量较高。比如:嘉靖三十年(1551年)徽藩刻《词林摘艳》,写体上版,书法流畅自然,为藩刻中的佳作(如下图示)
   \

私刻

        其实在明代,私人刻书非常盛行。明代初期刻本种类不太多,印数也比较少,流传至今的更为稀有。所以收藏夹若藏有一本决可以之为豪!
        明代中期之后,私人刻书日渐兴盛。尤其是正德、嘉靖年间发展很快。涌现出众多的私人刻书家。私人刻书家往往又是著名藏书家,有丰富的藏书为依据,书源多,而且当地人也学识渊博。刻书态度比较认真严肃。此时出版的翻宋、仿宋刻书热潮,就是首先由私家发起而延及官刻、坊刻的,并且以苏州地区为中心,推广到全国。不仅刻书数量增多,而且推出了不少佳品。
        明代后期,雕版印刷事业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私人刻书风气越加浓烈,而且以各种不同形式编刻出版物。如专门搜集刻印古籍秘本;自刻家集;选辑诗、文附加评点;类编旧书章句等等。发展到万历年间最为活跃,刻书数量最多。
        明朝自洪武到崇祯,统治二百七十六年,在近三百年的时间内,共刻印有多少家刻本,已经很难考查清楚。比较著名的私人刻书本如:正德十六年(1520年)刻唐杜牧《樊川诗集》。见下图
   \
         明代后期影响较大的私人刻书家如毛晋。他不仅自己刻书,还代别人刻书印书。如代张溥刻过《南史》、《汉魏六朝三百名家集》;代钱谦益刻《列朝诗集》;代张潜刻《苏门六君子文粹》;代冯班刻《冯定远全集》。毛晋去世后,他所收藏的宋元善本全部为泰州季沧苇所有,后又转归昆山徐乾学传世楼。
         毛晋汲古阁,不仅抄书、刻书,也售卖书籍,这一点与一般私人刻书有所不同,它介乎于私刻与书坊刻书兼备的性质。自己有着一套规模十分广大而完备的机构。从亲自投资、招聘人才、组稿、校勘、编审、书写、镌刻、印刷、装帧,分工细致,工序环节紧密。书籍刻成之后,直接进行销售。从编、印、出版、发行,全部由自己成立的机构运作完成。
        毛晋不仅刻书,而且也抄书。他发明影抄技术,不惜高价,收求宋元秘本,精心影抄,保存古书的原始面貌,使许多古籍珍本借此得以流传。毛钞既因此得名。所以许多大藏书家不惜巨额高价购买毛钞。
         由于毛晋刻书价格低廉。所以流传很广,影响颇大。直到清代中叶,毛氏刻书活动才逐渐衰落。由于当时许多书版都流散四方,所以在嘉庆年间,仍然有人用遗存的汲古阁书版在刻印书籍。现在许多藏书机构都能找到汲古阁的刻本。所以近年来,许多书贩在网上或市场上出售所谓的明版汲古阁古籍,其实许多都是原版在后来翻刻的,因此书友们需要注意。

坊刻

        明代的坊刻书,初期也是沿着元代风气发展下来的。其中有些是元代的老书坊。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一切沿元代遗风。嘉靖之后,湖州、歙州的刻书工艺急剧发达,到了万历崇祯年间上述地区的刻工多向南京、苏州一带移居,因此,南京、苏州、常熟等地方的书坊刻书盛极一时。自永乐以后建都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刻书事业日渐繁荣。坊间刻书也迅速发展起来。可见明代坊刻分布地区极为广泛。他们刻书种类很多,有医书、科举用书、小类书等。有些书坊多刻戏曲、小说、杂剧、小说的评点本以及具有反封建思想的一些著作,这些书籍今天已被视为优秀的古本书了。
        比较发达地区、有名气的书坊如:
        首先是建阳地区。建阳是中国古代雕版印刷事业最繁荣发达的地区之一。明代的书坊刻书仍以建阳为最盛。
        明代代初期,著名书坊有:勤有堂、尊德书堂、敬善书堂、清江书堂、进德书堂、慎独斋、归仁斋等,历史悠久,刻书时间长。
        正德嘉靖间刻书较多的书坊有刘洪的慎独斋、种德书堂。刘氏的版式字体仍类似于元代刻本
        万历以后,建阳书坊刻印小说、故事,百科大全等民间读物日渐增多。书坊主人时常自编自刻,由话本演变成为小说后,又经增补缀编为演义之类的书籍。如:万历年间余文台双峰书堂刻印《新刊京本编辑二十四帝通俗演义西汉志传》、书林熊大木编刻《全汉志传》。
        再就是金陵书坊。金陵是古代历史名城,是现在南京的旧称。明太祖定都金陵,成为政治、文化中心。刻书事业发展比较早。自万历至崇祯年间,坊刻盛行一时。加上湖州、歙县的刻工为了开辟新领域而转聚到此,更促进了金陵雕版事业的发展。
        著名的书坊很多。有唐姓的富春堂、广庆堂、世德堂、文林阁;周姓的万卷楼、大业堂;陈氏的继志斋。富春堂主人唐对溪,刻书很多。所刻书籍一般是版心下刻有“富春堂”三字,卷端下刻书坊“对溪富春堂”所刻书籍如《绨袍记》,见下图
     \

         杭州书坊。杭州旧称临安,是南宋政府所在地,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刻书事业十分发达。不但刻书多,而且刻本精良,技艺上乘。元明以来,由于苏、徽等地刻书迅速发展,杭州的盛况已逐步被取代。所以明初期的坊间刻书传本已不多见。比较著名的书坊主要有容与堂,刻书最多且有流传。容与堂刻书,一般在版心、卷端等处,刻上“容与堂”三字或“虎林容与堂梓”、“容与堂藏版”等。
        其它书坊刻本有:武林人文聚、文会堂、更生斋、冯念祖卧龙山房、段景亭读书坊、徐象檀曼山馆等,这些坊家也都有刻书流传。
        北京书坊。北京自明永乐建立都城之后,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刻书事业迅速发展起来,坊间刻书也非常活跃。特别是在正阳门、宣武门琉璃厂一带地区,书铺林立。比较著名的书坊不少,刻书也比较多。如永顺书堂、岳家书坊、金台汪谅、铁匠胡同的叶氏书铺。
        永顺书堂刻书是北京明代早期书坊之一。金台汪谅刻书最多。而且很注重选择较好的底本,多跟据宋元版、古版翻刻、重刻。因此汪氏刻书,受到后人称赞。如《史记》另据宋黄善夫刻未翻雕。曾有人将其广告撤去,充作元刊。
        而叶氏书铺的书籍大多半叶十行,版式宽大,卷末刻有“北京宣武门里铁匠胡同叶铺刊行”麒麟为记。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