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旧书
 

读书有痕


 

\
 

       我读书,向来有些不好的习惯,那是多年做编辑留下的毛病,当我看到书中有错别字时,总是手痒痒,一定要动笔为其改正才罢,否则心有不安。因为这个毛病,也生出些麻烦,我必须随身携带一支红笔,给文字做个判断。

       我读书的时间其实也不多,主要精力在写稿和编稿,读书往往集中在闲暇时候,或蹲厕所、或休息、或出差等,我都要集中精力读书。为了方便,怕性急时找不到笔改字,我在厕所马桶边吊一只笔,客厅茶几上、书桌上放数只笔,旅行包里准备了笔。有人形容我,可见之处都是笔和书。

       以前读书,从不喜欢画画写写,也不关心他人读书是否留痕,更没问过朋友。这两年,我开始关心他人读书是否留下痕迹了。当我看到他人留在书籍上的痕迹,心里感觉到很亲切,好像似曾相识,有时不看到痕迹还不舒服。

       前段时间,我在几家旧书摊上收集了大批旧书,数量较多,很多书都无法在书店买到,我当珍宝收藏起来。这段时间闲暇,我就把购买的旧书拿来一读,发现这些旧书有很多买书者或读者读书时留下了痕迹,看后非常舒服,觉得这些读者还是读了书的,虽然他们的观点我有些不敢苟同,还是钦佩他们。

       我读完这些旧书,把书籍上的留痕做了统计,大体可以分为几类:一是书过留名。读者买到书后或拥有书后,不管读与不读,就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大名和购买时间、地点,对我研究当时图书销售还是有帮助。有些读者,觉得在扉页签名还不过瘾,把名字写在书口上,永久性留下烙印。我仔细查看,我买的这批旧书,好几种出自一个人的藏书,我才知道,这是一个读书之人,绝非玩书者。二是购书留名。购买书籍,有签名的习惯,在扉页上记下购书时间、地点、书店和名字,书中却没有一点痕迹。这个购买者我也收集了他数种书,还发现他购买的书都是当时非常流行的读物,也是炒作得很厉害的图书。我细细研究,还发现这个购买者喜欢出差或者旅游,每到一个地方,必然购书一册以作纪念,我收集他十余种书,知道他那两年去的一些地方,为我研究读者行踪和当时的交通提供了条件。三是精读细点。阅读时特别仔细、还深度消化的读者不多,我遇到过。这批旧书里,也看到了这样的读者,有部1994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江南著的《蒋经国传》,读者在书上写了他对这部书的很多言论和感悟。我读后感触良多,读者做到这样认真的地步,实在不易,就我这样的职业阅读者,也没有这么虔诚。四是眉批式阅读。这是古代的一种阅读方式,现在仍有人在使用,我有位同学在阅读岳麓书社出版的《三言二拍》时,就是采用眉批式阅读,每天读一小段,细心琢磨,查书对阅,某处有心灵感触,就留下自己的想法和评论,书读完,全书批阅得密密麻麻,成了修改多次的手稿。旧书中也有这样的虔诚读者,我往往把这些书籍当宝贝收藏。五是卡片式记录。读书记在卡片上的比较少,一般出现在图书馆,使用借阅卡,把借阅者的名字和时间留在卡片上,后来者看到卡片,就知道在我之前有那些人读过此书。我买到一套《鲁迅全集》,是某市建筑公司加工厂工会委员会的藏书,每册封二贴一页手写“阅览制度”,读了甚是有味搞笑。还买到几本书,有当时的购书发票,连书名、定价、折扣等都记录得很清楚。六是读书笔记。在阅读了某些书后,把个人读书的感受、或者经典段落、语句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这往往是学生和老师干的事,在我购买的旧书里,有读者把读书笔记夹在书中。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快读时代,书籍受电视和网络冲击,年轻人不再喜欢阅读图书,而是把时间赠送给网络,在查找和写作时都使用网络资料,个人的知识不再需要大脑记忆熟识,而是网络搜索。连一些依靠写作生存的作家,也冷淡了读书,与读书有痕或读书破万卷也渐行渐远。(董泽中)


 

来源:公众号《善本古籍》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