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书报刊珍品

《文选》及其四种优秀整理版本推荐

 

       《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收录了先秦至齐梁间一百三十位作家的七百多篇作品,是研究先秦到齐梁间文学发展演变最重要的材料之一。《文选》按文体分类,通行本分为三十七类。其中,赋和诗两类所占比例最大。每大类下又按其内容分成小类。各类作品按照时代先后编排。现存最完整的注释主要有两家,一是李善注,二是五臣注。李善注《文选》详于典章制度和名物训诂,五臣注《文选》注重字句的疏通。至宋,有人将李善注与五臣注合刻,称“六臣注《文选》”。


       现存最早的《文选》写本是敦煌石室所藏唐钞《文选》残卷,最早的刻本是北宋天圣、明道年间刊刻的李善注本残卷。此外,宋淳熙八年(1181年)尤袤刻李善注本,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陈八郎宅刻五臣注本,宋绍兴年间赣州刻《文选》六臣注本、明州刻《文选》六臣注本,都有重要价值。目前流传最广的《文选》版本是清代胡克家翻刻尤袤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校点出版,最便阅读。


 

\

       1.《文选》(中国古典文学丛书),[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纂的诗文总集《文选》,反映了各种文体发展的轮廓,为后人学习研究秦汉至南朝齐梁七百余年的文学史保存了重要资料。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又和六朝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因而《文选》就成为人们学习诗赋的一种最适当的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唐人李善知识渊博,号称“书簏”,他注释《文选》,用力至勤,引书一千余种,前后数易其稿。他的《文选注》是和《文选》一书不可分割的集大成著作,不仅有助于理解词义典故,并且为文字训诂和校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此书以清嘉庆胡克家覆刻南宋淳熙尤袤刊本最为通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据此出版了点校精良的排印本,2019年新出重排本,解决了“版片漫漶”的问题,并为胡克家《文选考异》各校勘条目编号,方便读者寻检《文选考异》校勘内容。书后附篇名、著者索引,颇便检索。该书作为目前唯一的《文选》李善注本的整理本,广受古典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推重。


 

\

       2.《文选李注义疏》,高步瀛著,曹道衡、沈玉成点校,中华书局

       《文选》自编定以来,为之作注的学者不胜枚举,而唐代李善注以其引书宏富、注释精详,被后人公推为《文选》注释的最佳版本。李善注不仅对阐释《文选》有巨大价值,其本身亦堪称文献宝藏,因为所引一千五六百种文献中,很多书已经散失,佚文、异文赖李善的注释得以保存至今。于是对李善注的校勘笺释,已经成为“文选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高步瀛先生学识深湛,是20世纪文选学研究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所撰《文选李注义疏》考证详明、校勘精审,是《文选》和李善注研究史上的一座丰碑。此书有百万字,整理难度极高,所幸点校工作由著名文史学者曹道衡、沈玉成二位先生完成,在点断精准的基础上,还做了许多订讹匡谬的工作。

 

\

       3.《文选旧注辑存》,刘跃进编著,徐华校订,凤凰出版社

       《文选旧注辑存》二十卷,是一部旨在列异同、校文本、辨源流、考是非的《文选》整理著作。众所周知,《文选》作为收录晚周至南朝梁近八百年经典文学作品的总集,版本众多,旧注纷纭,研究丰富,需要一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整体观照。该书以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尤袤刻本《文选》为底本,汇聚了敦煌古钞本、日本古钞本及朝鲜传刻本、宋刻诸本等版本文献,收录李善辑注、李善注、五臣注、文选钞、音决、陆善经注、佚注等旧注,按底本原有章句,句下列各家注,每家注各列不同版本。按语简要校勘,引录历代考订成果,并加以提示性按断。该书最大特色在于,一编在手,《文选》各本重要异同可以一目了然,重要的学术见解亦尽收眼底,省却前后翻检之劳,避免管窥漏万之弊。为广大文史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比读综观的文献便利与思维方法的启示。

 

\

       4.《文选》(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张启成、徐达等译注,中华书局

       《文选》,是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写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了上起周代,下至南朝梁代一百三十位作家及若干佚名作者的作品七百六十四篇,按体裁分为三十八类。《文选》多录骈偶之作,集中了汉魏六朝文学的主要精华,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文选》在过去虽然有点校本,但是一直缺乏一个对其作全面注释和翻译的普及本。此版《文选》原文以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之清胡克家重刊宋尤袤本李善注《文选》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每篇作品都有题解和作者介绍,分段加以注译,可以说是填补了这一空白。该书一共六册,每十卷为一册。书前有总目,各册有分册篇名目录,书末附有按音序排列的《文选》著者索引和《文选》篇名索引,检索方便,充分考虑了读者的使用需求。

 
 

来源: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