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书报刊珍品

 

《孟子》及其五种优秀整理版本推荐

 

       孟轲是战国中期儒家子思(孔子之孙)学派的代表人物,入世后与孔子有类似的“不遇”遭际,遂与其弟子“退而著书”,编述传道言行,其书后世称为《孟子》。宋以前该书只是儒林一家之言,因建立儒家道统的需要,在宋代正式升格为儒家经典,尤其是被理学家编入“四书”后,它不仅成为士人的必读书目,在社会上的影响也迅速扩大,且该书文辞机智尖锐,逻辑性强,对后世散文亦有很大影响,“孔孟之道”亦成为儒家代称。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孟子》都是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不可忽视的要籍。

 

\

       1.《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宋]朱熹集注,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中华书局

       《四书章句集注》为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的合称。朱熹高度推崇这四部书,认为是“六经之阶梯”,对它们分别作了注释,而且一生之中反复对其修改。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称为“集注”,后人合称为《四书章句集注》。该书文字洗练,对“四书”训诂文字,疏通文理,注重义理阐发,从整体上探求与把握儒学精义,堪称解读“四书”的经典之作。该书从元代开始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参考书,对中国历史及思想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2.《孟子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

       《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有关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和他们的政治活动,是儒家基本经典,影响极大。从宋代开始,《孟子》还从子书上升为十三经之一。《孟子译注》由著名语言学家、古籍整理专家杨伯峻先生撰写。该书将《孟子》七篇分作十四卷,对《孟子》的疑难字词、历史知识、地理沿革、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作了详细的注解和考证,并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书末附有《孟子词典》,与译注部分相辅相成。该书是杨伯峻先生的力作,著述方式和行文风格与其姊妹篇《论语译注》非常接近,全书注释准确,译文平实流畅、脍炙人口,不但能帮助一般读者读懂《孟子》一书,还能给研究者提供一些线索和参考,是当代最好的《孟子》读本之一。

 

\

       3.《孟子译注》(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金良年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孟子》为“四书”之一,主旨是“述仲尼之意”,而对孔子学说有重要发挥。《孟子》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逻辑性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金良年《孟子译注》原文依据阮刻《十三经注疏》本,注释则主要参照赵岐、朱熹、焦循三家的注释,对正文进行详尽注释,并作了全文的翻译,专设“段意”阐释该章要点。既注重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折中前人学说,又能时而自出新意,提出不少新见。该书注释详细,译文准确明白,兼具学术性、可读性、普及性,适合一般的文史爱好者及文史研究者阅读、借鉴。

 

\

       4.《孟子》(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梁涛解读,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该书在解读《孟子》时,文字通俗、内容翔实、点评精彩,非常适于当代人研究、阅读。作者既广泛吸收了先秦以来对孟子及其学术、思想的阐释,体现了当代人研究孟子思想的最新高度,同时又在多个层面提出了作者本人非常独到的学术见解。该书底本择选得当,导读全面深入,注解详审丰富,点评严整而精彩,旁批则吸纳了历代对《孟子》进行研究的优秀成果。通过精当的注解和点评,作者突破了历来人们对孟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简单认知,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具有人民性的孟子,其评价既符合孟子的历史地位,又体现了《孟子》作为经典作品应有的时代价值。这对于今天解读传统文化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研究者和普通读者研究、阅读均具有重要作用。

 

\

       5.《孟子选译》(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刘聿鑫、刘晓东译注,凤凰出版社

       《孟子》以语录和对话为主,约编成于战国中晚期,反映了孟子“仁义”“民贵君轻”“性善”等思想,言辞机敏,气势雄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论语》相等。北宋末期,《孟子》成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时编入“四书”,成为科举考试必读之书。宋朱熹《孟子集注》、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焦循《孟子正义》等都是注解《孟子》的代表作。山东大学刘聿鑫、刘晓东教授是经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他们立足哲学思想和文学特色,从通行本《孟子》选出七十余章,每章用首句作为标题,下分提示、原文、今译、注释四部分,注释简洁,译文通俗。巴蜀书社前社长、总编辑黄葵加以审阅。作为《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之一,多次印刷,十分方便初高中文化程度以上读者阅读学习。

 

来源: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