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新书收藏
藏书悄然流行,淘书淘出快乐

周小凡
 
   藏书,传统意义中高端文雅的兴趣爱好,洗去浮华,悄然走进百姓生活。书友们在发黄的书页中收获幸福,在浩瀚的书海中淘得快乐。让我们走近藏书人的世界,倾听那些故事和心声。 
  因为稀缺所以收藏 
  业余藏书者规模不断扩大,呈年轻化网络化趋势
 
  方日金,24岁,一名刚入职的新闻编辑,业余爱好是收藏旧书。 
  “我从2009年起开始收藏鲁迅各个版本的旧书,至今已收集各类旧书1000多本。”方日金自豪地说,收藏旧书是他和自己相处的方式,每次收获一本心仪的旧书,都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中华民族对„书‟的感情非常深厚,爱书藏书的传统古已有之。春秋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就出现了私人藏书的风尚”,有业内人士分析说。 
  “书籍的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在内容、稀缺性和品相上。有些书籍没有新版印刷,也没有现代科技的电子文稿,旧书成为唯一的阅读途径。版本的精美也是旧书受到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晚清浙江书局的印刷,版式好看,受很多藏书人喜爱”,方日金说,旧书的存世量、历史价值、发黄的历史感以及版本变迁等因素也吸引了不少藏书人更加珍视这些旧书。 
  据了解,旧书收藏因为对收藏者的资金和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而被视为有钱人、文化人的“专利”。近年来,随着国内藏书市场不断发展,像方日金这样的业余藏书爱好者越来越多。旧书收藏也不再局限于珍贵的古籍善本,一些原本不被重视的民国后甚至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书籍也彰显出收藏价值,旧书收藏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 
  据介绍,目前国内旧书收藏的爱好者规模在不断扩大,并呈现出年轻化、网络化、个人化的趋势。国内最大的旧书线上交易平台孔夫子旧书网市场总监对记者表示,这几年该网站的注册用户数量已达100万人,并在逐年递增,年交易规模达到2亿元人民币。 
  是爱好更是传承 
  集齐一套旧书,历史似乎在手中相遇 

  对于许多藏书发烧友来说,与藏书结缘,更是一种情结。 
  藏书源于爱书。“买旧书是为了看,否则收藏毫无意义”,方交良先生也是一名旧书收藏爱好者,自大学起开始藏书,至今已有5000多本,他说:“读大学时,老师上课经常介绍的傅庚生先生的《杜诗析疑》,总想借来看,但苦于买不到,也借不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上海文庙旧书市场发现,特别激动。从此就爱上了藏书。” 
  藏书爱好者彭令特别喜欢收藏毛泽东的书。“刚开始,主要收集各种民族文与外文版的毛泽东著作,后来,主要努力收集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各种毛泽东著作版本,再后来开始收集古籍与民国旧书。”彭令说。 
  藏书有获得经济利益的考虑吗?方日金说:“如果能升值当然更好,它说明了我的书的价值得到了肯定,但是自己喜欢的书是不会拿去拍卖的,这种快乐远非经济价值可比。” 
  此外,彭令认为,藏书是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事,这绝不是套话,是实实在在的一种责任感。对于很多藏书人来说,对于书籍的理解和阅历,也更让他们懂得旧书收藏中所蕴含的传承意义。 
  谈到这种使命感,方日金讲了他的一个亲身经历:2012年,方日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拍下浙江书局印刷的《论语古训》下册,可惜只有一本,总有些遗憾。今年初,偶然在孔夫子旧书网上看到了一本上册,不知是不是同一版本,更别提是“原配”的一套,思量再三,还是买下。令人惊喜的是,两册书的切口完全一致,这就是原装的上下册。“有种历史在我手中相遇的感觉。”方日金说,“藏书就是这样,开始是看着心心念念已久的书,自己没事儿偷着乐,随着藏的书越来越多,类似的经历越来越多,越来越有种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与神圣感。” 
  藏书非易事,苦在求而不得 
  物尽其用无偿捐赠,让书籍完成价值之旅
 
  “寻访、搜集旧书的时候,知识不足,资金不足,求而不得,都是痛苦的事情”,彭令说。这话也道出了很多藏书人的心声。 
为了淘书,大学时代的方交良辗转于西安与上海之间。“我在西安读大学,西安的读书氛围很好,但是可以淘旧书的地方不多。那个时候为了淘书,经常是周五从西安出发,坐一天一夜的火车到上海,下了火车就直奔文庙去海淘。” 
  肖伊绯则为藏书交了不少“学费”。收藏之初,肖伊绯的家人、朋友都无法理解,觉得他是走极端,为此有过一段近一年的家庭“冷战”。最困难的时候,“拆东墙补西墙”,变卖自己其他的收藏品(如邮票、钱币等)去填补购藏旧书的资金缺口。 
  肖伊绯说:“后来,家人看到我因为研读这些旧书,发掘出这些旧书的潜在价值——研究文章大量见诸报刊,相关著述每年都会陆续出来,开始慢慢的理解我了。近三年来,我以每年四本书的出版速度,来证明了自己的坚持。”
《人民日报》(2014年03月23日08版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