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学术争鸣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吴起其人其书略说

 

       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上,有一位名将一生从未打过败仗,曾取得“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的辉煌战绩;在古代政治改革史上,他是战国时期唯一一个能与商鞅并称的大政治家、大改革家;在古代军事思想史上,他则是唯一一个能与孙武齐名的大兵学家。早在战国后期,他的大作《吴子》就与《孙子兵法》一起,成为当时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两部经典兵书,达到了“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的风靡程度。北宋神宗时期,《吴子》还被编入《武经七书》。

       他就是极具创造革新精神的吴起,曾被郭沫若先生盛赞为中国历史上“永不会磨灭的人物”。

       吴起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381年,卫国左氏(在今山东定陶西,一说在今山东曹县西北)人,曾任鲁国的将军,魏国的大将、西河守,楚国的苑守、令尹,辗转数国担任军政要职,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国治军经验。这让他往往能站在一国大政方针的高度思考军事问题,其军事理论体系格局阔大、气象非凡。

       西方直到19世纪,才由克劳塞维茨明确揭示出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指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而在公元前4世纪,身为大政治家的吴起,便能在其《吴子》一书中,自觉地将军事斗争纳入政治领域加以深入研讨,可见其兵学思想的先进性。

       《吴子》全书最核心的论题,便是吴起在首篇《图国》的第一段拈出的8个字——“内修文德,外治武备”。这8个字,精辟地指出了在国家战略思想的顶层设计中,既要重视政治领域的建设,也要重视军事领域的建设,两者应妥善兼顾,不可偏废其一。《吴子》开创性地探究战争的根源、类型,由此而提出的“争名”“义战”等概念,反映了军事行动要服从于政治目标的用兵法则。吴起认为,在军事工作中,对士卒开展教育能产生巨大的军事效能,即所谓“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这些见解,填充了孙武未及深入开掘而形成的理论空隙,标志着《吴子》对《孙子兵法》战争观的补充和超越。

       吴起在沙场拼杀多年,战功赫赫。这使他有别于那些纸上谈兵的文士,能够提出只有真正带过兵、打过仗的人才能提出的军事思想。围绕军队的训练、管理,他提出了一套独具个性的治军理论。比如,魏武侯请教吴起:“兵何以为胜?”他的回答是:“以治为胜。”他认为衡量一支军队是否强大,最重要的指标不是“数”而是“治”,不是看它的兵力数量有多少,而是看它能否做到严格治军。《吴子》中,“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何益于用”,便是强调如果不能严明法令,依法治军,那么即使有百万之众也没多大用处,因为那样的军队实际上是一盘散沙,是打不了胜仗的。

       吴起在其精彩纷呈的军事生涯中,能够很好实践自己提出的“以治为胜”原则。据《尉缭子》记载,有一次吴起率领魏军与秦军作战,在他还没有下达冲锋指令的时候,就有一个魏卒按捺不住杀敌情绪,擅自冲向敌人的阵地,一连斩获了两个秦卒的首级。这个士卒一返回军阵,吴起就下令把此人斩杀。军吏求情说:他非常勇敢,很有才干,请将军不要杀他。吴起惋惜地回答:“他的确英勇善战,但他没有按照我的命令去杀敌,违反了军令,就该杀掉啊!”吴起如此从严治军,目的是使全军上下人人敬畏法令,服从指挥,做到“将之所麾,莫不从移;将之所指,莫不前死”,这样才能形成排山倒海般的强大合力。

       除了“以治为胜”,吴起提出的另外一条著名的治军原则是“教戒为先”。他说:“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教戒为先”,强调的是对士卒军事技能的培训。吴起深切意识到军事素质差,是导致无数士卒败死沙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军队是由一个个士兵组成的,要想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就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教戒为先”的治军原则。吴起给出的训练方法是从单兵训练开始,继而由“一”教“十”,再由“十”教“百”,如此不断扩展,就可“教成三军”,使全军上下人人掌握军事技能。

       关于吴起早年的求学经历,我曾写过一篇题为《吴起师承问题考辨》的文章,认定吴起出仕前曾拜大儒曾参为师。曾参是孔子亲炙弟子之一,《论语》收录了他的一些格言警句,如“吾日三省吾身”“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等。在曾参教导下,吴起深谙儒学门径,常常能从儒家思想出发建构其理论大厦。比如他劝谏君主要效仿商汤、周武等儒家标举的圣王,做到“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要求将帅具备“威、德、仁、勇”;建议对士卒要“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他还提出了“四不和”之说,即“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道”“义”“仁”“礼”“和”等,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吴起充分借鉴儒学精髓,使其军事理论打上了儒学的深刻烙印。

       吴起还是战国时期法家人物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楚悼王的充分信任和大力支持下,他在楚国主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有力打击了楚国的旧贵族势力,快速扭转了楚国国贫兵弱的局面。吴起和商鞅一样,用严刑峻法推动他们所倡导的各项改革,在狂飙突进的变法进程中难免会遭到敌对势力的记恨。商鞅最终惨遭车裂,吴起则被乱箭射杀。难道他们生前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全情投入的改革事业,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吗?非也!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不顾危险、一意前行呢?我想,是因为他们都拥有坚定执着的富国强兵、改造社会的理想信念,故而不惧惊涛骇浪,不怕明枪暗箭,勇于以身殉道。用宝贵的鲜血和生命,吴起演绎了他的老师曾参的理念——“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作者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著有《吴子集释》、中华书局“三全本”(《孙子兵法》《六韬》《吴子 司马法》)等】
 

来源:《解放军报》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