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秉承匠心 为中国古籍注入新活力

——

探访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团队


       在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忙碌在保护、修复、数字化等不同岗位,坚守古籍工作一线。近日,记者走进国图,深入了解这群古籍保护人。
 

       专业修复拯救破损古籍
 

       下午3点,在国图古籍修复室中,修复师刘峰正完成着拓片修复操作。眼前这张一尺见方的拓片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补”是拓片修复中的重要步骤,40余年修复工作积累的经验,让他操作起来很顺畅。发现拓片裂口,刘峰要小心翼翼地用相同颜色的补纸补上,补过的拓片还要经过“压实”。就是将厚厚的大理石放置于修补后的拓片上,经过几天拓片将变得更平整。
 
 
       在刘峰工作台不远处,一张西夏时期的古籍正在被“拯救”。手拿镊子的修复师谢谨诚,一点一点用皮纸完成着破损拼接,他的身形时而移动到电脑前,参照图片确保修复准确,发现纸张很薄将出现破碎隐患,他还会及时完成固定。
 
 
       刘峰和谢谨诚所在的古籍修复室配有古籍修复专用照明系统等多个专业设备,不仅可高标准开展古籍保护修复工作,更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他们从事的古籍修复更是一项特殊技艺。据了解,国图成立之初即已配有专职修复人员,这要得益于国图112年不断的师徒传承,2008年,古籍修复技艺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13年,国图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正式成立,国图的古籍修复技艺进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修复。
 

       专业修复拯救破损古籍

       近年来,国图在修复保护等领域,培养出不少复合型人才。国图将基础业务与学术研究有机融合,使得参与人员提升了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取得丰硕研究成果。这其中就包括由国图自主研发的脱酸设备、脱酸液。
 

       据了解,纸张在酸性条件下纤维会发生降解。为了让古籍保存更为长久,脱酸处理是个重要工作。古籍馆文献保护组组长田周玲介绍,2015年起,文献保护岗的工作人员开始文献脱酸设备的研究。目前,这项研究进入应用推广的初期阶段。
 

       “脱酸前要对纸张酸碱性检测。操作中将一滴蒸馏水滴在样品上,通过设备检测纸张的酸碱程度。一般达到酸化程度数值,就要进行脱酸处理了。”田周玲说,“将检测后要进行脱酸的整本书,放入脱酸机中浸泡大约5小时后就可以完成脱酸的操作。”据了解,国图自主研发的脱酸设备、脱酸液让150年间的酸化文献获得新生成为可能。

       缩微技术为古籍提供再生性保护

       下午4点,国图缩微拍摄间中,工作人员吴玥伏在拍摄台前专注地进行着文献的缩微拍摄。他将书翻到要拍摄的页面,随后,开始测试曝光参数。观察曝光表,找寻适合的参数。通过调整,确定合适的电压。接着,他用脚踏下快门按键。就这样,一页书完成了缩微拍摄。年复一年,伴随着轻轻的翻书声和咔嚓的快门声,吴玥将一本本厚厚的古籍转化成了胶卷。
 
 \
 
       如果说修复师对古籍进行的是原生性保护,那么缩微拍摄则可总结为对古籍的再生性保护。“缩微技术是保护古籍和传统文化非常关键的一项技术。”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介绍,1985年,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成立,开始了用缩微拍摄技术来抢救保护珍贵文献。中心相继开展了善本古籍等多种文献的缩微拍摄工作,截至2020年底,共抢救古籍善本等各类文献约20万种。缩微文献总拍摄量达到7500万拍以上。
 
 
 
       除了对文献的再生性保护外,国图缩微文献部还对已完成的缩微胶片进行数字化。截至目前,已完成各类善本古籍缩微胶片数字化共计2.3万种,1104万页;民国图书缩微胶片数字化10万种,1965万页;民国期刊缩微胶片数字化5.6万种,586万页,民国报纸缩微胶片40余万页。这些数字化的文献为国图 “中华古籍资源库”等各专题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来源:劳动午报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