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匠心妙手 20万页古籍恢复容颜

——辽宁省图书馆持续探索

纸质文物传承保护

       300多年前,清代医学家尤怡在一盏烛灯下完成了《医学读书记》。300多年后,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师王斌在一盏台灯下修复这部发霉、破损的《医学读书记》。一页页《医学读书记》在王斌手里重新恢复了“容颜”。

       辽宁省图书馆是首批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之一,也是国家首批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多年来,辽宁省图书馆在纸质文物传承保护方面持续探索,文保能力不断增强,自2007年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成立,已修复近20万页古籍,大批古籍在“修旧如旧”中重获新生。
 

\

一把镊子,一支棕刷,日复一日地埋首在古书书页里,一点点修补,已成王斌和其他7位古籍修复师的日常。(摄影:杨竞)

       一卷一页 修一部古籍要20多道工序

       11月17日,记者走进辽宁省图书馆三楼西北角的古籍修复室,王斌坐在工作台前,一盏灯照亮了整个桌子,她正在用镊子将裁好的皮纸条贴在开裂的书口处进行修补,王斌是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修复组组长。

       一把镊子,一个喷壶,一根毛笔,一支棕刷,日复一日地埋首在古书书页里,一点点修补文化的记忆,这便是王斌和馆里其他7位古籍修复师的日常。

       辽宁省图书馆现有馆藏古籍61万册(件)。其中善本书12万册,宋元版书近百部,不乏手稿本《聊斋志异》、宋刻本《抱朴子内篇》等珍本、孤本。这些古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古籍经历千百年流传,大多纸张呈现老化现象,如酸化、絮化、霉变、虫蛀、鼠咬等病害,危及书籍存续,急需修复。

       古籍修复究竟有多难?操作流程上细说起来就有20多道工序,给古籍定损、拍照、除尘、测酸碱度、测量纸张厚度、配纸、拆页、修补书页、喷平压实、裁切折页、捶平装订等步骤缺一不可。“一本古籍的修复少则几周,多则一年,甚至周期更长。”辽宁省图书馆古籍文献中心主任赫英鹏说。

       古籍修复讲究的是“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还原古籍原始的面貌。由于古籍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破损程度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破损情况确定修复方案。王斌说:“修复古籍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要对症下药。”

       “最难修复的不是这部《医学读书记》,而是《御制盛京赋》。”王斌向记者讲述了修复过程。《御制盛京赋》是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内府刻满汉三十二体篆字本,是一部有着高超艺术价值的稀世杰作,是已知汇聚满汉篆文书体最多的文献。此书由于历史原因保存不善,书体受潮,书页上布满斑点,受潮后没有及时得到修复,斑点成铁锈色,再想清除,难上加难。王斌开始查找关于铁锈斑点修复的文献记载,并用尽各种办法反复尝试。详细记录每页破损情况,然后拿出一张锈点相对少的书页,先用毛笔蘸上热水在锈点上清洗,无效,在水中加少许明矾清洗无效……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找到处理方法。将书页置于塑料布上,喷潮,上面盖上热一些的湿毛巾,每隔一小时换一次毛巾,反复三次以上,经过浸、沤、洗三个步骤,斑点终于消失。经过3个月的努力,这本古籍恢复了原貌。
 

\

此书由于被水浸泡,时间一长,变成了书砖,破损严重,上面有絮化、霉变更有开裂。(摄影:杨竞)
 

\

在冰箱冻一个月后的“书砖”,先上锅蒸,用热气将书页分开,然后清除霉变,再修复为本来的模样。(摄影:杨竞)

       一心一“艺” 辽宁古籍修复人才已成体系

       据介绍,全国各公藏单位拥有古籍总量超过5000万册,需要修复的古籍约1500万册。一个较为熟练的古籍修复师一年最多能修30册到40册,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辽宁省图书馆曾承担了为清华大学图书馆抢修清雍正六年(1728年)内府铜活字印光绪年间描绘本《古今图书集成》(“焚余书”)100册的修复任务。这部书是清朝排印的唯一的大型铜活字印本,当时用开化纸和连史纸仅印刷64套。由于工艺精湛,传世稀少,成为中国古代版刻史上的精品,属于一级善本,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辽宁省图书馆3名修复人员制定了完整的修复方案,并保质保量地完成抢修“焚余书”的任务。其修书质量得到清华大学的好评。

       修书也是修性,打开古籍看着古人选用的纸张,凝结着古人智慧的字里行间,不仅有作者的思想,更有文脉的传承。

       “2007年,辽宁省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成立,到目前为止,按照修复古籍页数统计来计算,古籍修复中心已经修复古籍近20万页。每本古籍的修复,都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价值、涵养文化自信的重要工程。”赫英鹏说。

       修复师是一个较冷门的职业,技术性强,从业者必须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辽宁传习所8名工作人员,现在主要修复的是清末、民国初期的碑帖、拓片。王斌说,她正在修复的《御定骈字类编》,由于此书纸张絮化严重,修复难度很大,每天只能修复一页。

       在中国目前有1000余名古籍修复师,全国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学校很少,且大多是职高或者大专,而图书馆招人学历门槛一般定在本科,古籍修复人才很难招入。

       辽宁省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古籍文献,古籍修复工作由来已久,从未间断。很多馆藏古籍文献在几代修复人员的努力下得到抢救和保护,同时古籍修复技艺与经验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延续。

       辽宁省图书馆馆长杜希林说,辽宁省图书馆多年来一直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古籍修复人才:一方面,通过大的文化项目不断提高年轻人的业务水平;一方面,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战略,先后邀请李致忠、杜伟生、万群等专家来授课。目前,辽宁省基本上形成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辽宁省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国家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辽宁传习所四体合一、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的古籍保护和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人才培训基地,辽宁省图书馆和辽宁大学图书馆、沈阳师范大学开展合作办学,整合双方各自优势,努力打造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合作交流、学术传承、释放成果的长期、有效模式。(记者杨竞)

来源:辽宁日报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