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我在华岩寺修古籍





       沿华岩寺藏经楼,拾级而上,静谧庄严,透过侧翼厢房的窗格望去,数万册古籍安然地在楼阁上休憩。
 

       藏经楼底楼,有一处安静的耳房,平日未对外开放,进入这里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它是华岩寺古籍善本修复中心,也是重庆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之一。
 

       在这里,那些出现发霉、破损、虫蛀的“沉睡”古籍,通过修复师的双手焕发新生后,依然保持着时光流淌过的印记。
 
\
▲让文字流传,让古籍生光
 
       古典文献学“老手”
 

       从时间上来界定,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方可称之为古籍。
 

       华岩寺藏经楼最早修建于康熙年间,乾隆时复建,三层楼,位于藏经楼二楼的华岩佛教博物馆目前收藏着华岩寺历代传承至今的各类典籍。
 

       寺藏古籍共约50000册,其中善本数量达数千册,无论是明代刻印的《嘉兴藏》,还是乾隆年间的《龙藏》,以及历代高僧祖师的语录孤本或手抄本等,无一不是堪列中华古籍精品的传世珍宝。除了佛经以外,还包括大量的儒家经典、道教书籍、诗词文集,乃至医药、算术、地理、历史、方术甚至小说话本等,种类繁多,内容广博,更是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2010年,华岩寺入选“重庆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
▲修复古籍是个细致活儿
 
       “华岩寺藏经楼内的经书典藏、名家字画,当中最早可追溯到400余年前。其中约一半以上的古籍书画因虫蛀、鼠噬、絮化、酸化、霉蚀、老化、断线、缺损等病害需要修复。2010年,华岩寺正式启动古籍字画拯救工程。”37岁的隆莺芷目前是华岩寺古籍善本修复中心的负责人,同时也是《华岩文丛》编辑部的副主编。在四川大学攻读古典文献学博士期间,隆莺芷跟着导师张勇教授从事有关重庆佛教的研究。因课题原因多次到华岩寺查询资料,隆莺芷逐渐与这里结缘。
 

       去年9月隆莺芷选择来到这里工作,参与寺院所藏古籍的整理与修复。隆莺芷估算了一下,至今经手整理的古籍有500余册了,但这只是华岩寺馆藏古籍中的沧海一粟。
 

       华岩寺古籍善本修复中心有两个陈列室,一个整理室和一个修复室。从2010年至今,整理和修复人员由不固定的一两人,逐渐增加到现在的5人,其中,整理2人、修复3人,目前还面向公众招募了约30余位志愿者来帮忙。
 

       这里的古籍保护工作分为两部分——整理和修复。清理出来的古籍,首先送到的是整理室。这里有包括隆莺芷在内的两位整理师,还有一位特意从南京来的志愿者助理徐晶晗。
 

       隆莺芷的工作台上,摆着一本残破泛黄的书,封面有锡纸浆补后的痕迹,贴着的红纸上用繁体毛笔字写着书名《十祖本行经》,旁边放着一本《康熙字典》,墙上贴着《四库全书总目》。
 

       隆莺芷解释,这是为了给志愿者们培训讲解如何按照四库全书“经”“史”“子”“集”的传统四部分类法给古书进行分类,比如“经部”就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等10大类。
 

       非专业并不是从事古籍整理与修复工作的障碍。在这个古籍善本修复中心,除了隆莺芷是文献专业出身,其他前来从事古籍整理、修复工作的人员以及志愿者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来这里之前,他们有的是重庆各大高校的教师,有的是瓷器鉴定师,有的是北上广的HR,有的是办公室文员,有的是建筑设计师,还有特意从外地赶来的志愿者。”
 

       但不管是谁,对做古籍整理和修复这件事都有颗敬畏的心。在他们看来,古籍整理与修复的工作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修行。一种心灵的磨砺,让其趋于宁静,专注身心合一,从容地做好一件事情。
 
\
▲修复师正在进行古籍修复
 
       重庆气候闷热潮湿,书籍容易出现霉变、虫蛀、酸化、脆化、絮化、粘连等损坏,每隔一段时间,隆莺芷将会把箱子里的古籍拿出来通气。古籍的保护分为“甲乙丙”三级,“甲”是最高级别的古籍,放在樟木箱子里。
 

       整理好的书架上放着芸香草的香囊,这是古代护书驱蠹的独特香料,房间里除了空调,还配置了抽湿机,放着石灰,温度恒定在16℃-22℃。
 

       28岁的海归跨界“新手”
 

       整理室的工作计划是每天整理80本,每人整理40本。整理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把每一本古籍作详细的登记,包括古籍的名目、部类、作者、年代、年号、出版地、版本类型、卷数以及古籍现状和备注。
 

       在隆莺芷对面桌的是宋阳,他正聚精会神地对一叠古籍进行登记。
 

       这位28岁的小伙子是华岩寺古籍善本修复中心最年轻的古籍整理工作者。戴着副黑框眼镜的宋阳,谈及古籍修复时,话匣子打开了。
 

       宋阳的老家在山东,大学时学的是数学专业,毕业后在济南一家国资企业从事精算师的工作,之后赴英国留学攻读硕士及博士,学的是眼下最热门的“人工智能”。但从本科起,宋阳就对古典文化开始着迷。去年年底,从网络上看见这里招募古籍修复师的消息,像是听到了内心的召唤,毅然来到重庆,本来想做古籍修复工作,因为视力原因,他转到整理室工作。
 

       这份在旁人眼里枯燥的工作,对宋阳来说却很有意义,有种使命感,所经手的每一本书都有数百年的历史,这让他不敢有丝毫的倦怠。
 

       宋阳的确很享受这份工作。他说,自己从小热爱传统文化。“以前的工作只是一份工作,在这里不只是职业,更重要的是做内心喜欢的事情。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像发动机一样提供内心的能量,让你整个人身心愉悦。”
 

       在宋阳看来,这是一个与古籍面对面交流的绝好机会,那种史海遨游的阅读体验,总有感知来自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良善和丰沛。
 

       “从小我们读到的有些历史故事,在这里有幸读到原著,发现很多含义在传播过程中都被曲解了。比如人们常说的‘中庸’‘无后为大’这些词语,在原著中不是很多人理解的意思。”宋阳最近整理到了一本清代朱熹集注的《孟子》,很有所得。
 

       整理师们有时还能遇到一些意外的惊喜。前几天宋阳在整理古籍时,发现里面夹着一张《五洲图韵》,记录着欧洲各国的地图。从网络公开发布消息显示,这是清代光绪年间两湖书院张士瀛编著,梓州梁国邦绘图,全国现存的善本也不多。
 

       从古籍的夹页中还发现各种各样的“宝贝”,用封口袋一样样装好,袋上还有编号的标签,注明了出处。专门放在一个藤盒里收藏。
 

       打开来看,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有抱子合同、医药方纸片、手写的食谱、老邮票、一张红色纸条字迹模糊不辨……如同打捞起时光长河中,一段又一段的人生碎片,有的是孤独而温柔的故事,有的传递的是人情风物,将在那些历史长河中默默存在过的阅读人的影子照亮。
 
\
▲老邮票
 
       49岁的修复“老师傅”
 

       从整理室出来,走几步,一转弯,就是古籍修复室。一把镊子、一支毛笔、一块反光板、一碗浆糊、一方案台。
 

       修复师罗玲和王蓉埋头伏案,对一页残破的古籍进行修复。光影在这个古朴的房间里流转,她们在操作台前,往往一坐就是一天。
 

       拆书、洗书、补书、折页、喷水、调浆糊、补洞、剪页、压平、捶书……这些工作都是古籍修复中最基础,也是最繁琐的部分。
 

       罗玲是去年12月来的,几个月来,修补的手法逐渐熟练细致,她拨弄着板子上泛黄的书页,一手用毛笔取手边打稀的浆糊,粘补书页上的虫蛀缺口,一手取筐子里的备用纸,撕出小卷,蘸上浆糊,托在破洞背面。之后,再一点一点地将补纸上多余的部分用镊子轻轻捻下来,
 

       和罗玲一样,另外一位修复师王蓉也在干自己的活儿,除了偶尔交流工作上的事情,两人很少说话,她俩都是“封老师”带出来的。
 
\
▲修复师罗玲和王蓉埋头伏案,对一页残破的古籍进行修复。
 
       39岁的封先梅是这里做得最久的“老师傅”。做这行之前,封先梅是做服装销售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来这里学习修复古籍,一做就是8年多,去年因为身体的原因离职,偶尔过来帮忙。
 

       之前的老师“妙觉”带过她一段时间,后来又跟着一个居士陆陆续续学了一段时间,从修补到装订直接上手。“刚开始非常难熬,后来做着做着就习惯了,感觉内心很宁静。”
 
\
▲修复好的页面
 
       “复活”古籍有哪些窍门?
 

       做一个成熟的修复师要多长时间?
 

       封先梅觉得,修复的工作是一项技术活,需要认认真真学习打好基础,需要日积月累地累积经验,窍门就是“眼睛好,坐得住”。
 

       一本千疮百孔的古籍“脱胎换骨”,需要经历拆书、编号、整理、补书、折页、剪页、喷水压平、捶书等二十余道复杂工序。
 

       “古籍修复师好比书的医生,靠修复师胆大心细的手艺。”封先梅说。
 

       修复所需的工具多达二十余种:工作台、贴板、压书机、切纸机、桨笔、棕刷、镊子、小针锥、铁锥子、刀具、笔船、竹起子、尺子、喷壶、尖嘴钳、木锤子、锤子、毛巾等。
 

       在对古籍进行修复时,为达到规范性,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操作程序。大体分为几个步骤,先要登记书籍信息,建立修复档案;再是分析书籍,揭开书皮,书叶,配纸。制作浆糊,修补书叶,喷水压平,折叶,齐栏,捶平加护页,打洞下纸捻,磨平,载齐包脚,装书皮,打眼,穿线订书,贴书签。
 

       修补分干补和湿补。干补法,主要针对破损度较轻的古书,工序较简单;湿补法通常是对破损严重、糟朽的书页进行修复,要复杂很多。
 

       为最大程度地还原古籍风貌,古籍修复要做到“修旧如旧”,配纸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封先梅说,专门去浙江找到补纸所用的宣纸,需要纸张颜色、厚薄、纹路要和原纸相近。
 

       破损严重的古籍,要用镊子把散落的碎片一一拼凑还原,不能直接粘的还必须用好纸重新粘贴装订。
 

       “第一年补书的速度很慢,几个小时补一页。心慌,紧张,怕把古籍弄坏。”三年后,封先梅的修复速度提升,一本100页的古籍,如果只是轻微破损,修复需要一个月,如果破损严重,需要两个月,甚至更长。
 

       封先梅认为,培养出一个成熟的修复师至少要三年。“这项工作是一份功德无量的事情。我本来就很喜欢,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会坚持来带她们做。”封先梅现在搬家到郊区,过来一趟需要很长时间,尽管如此还是会抽空来带着新修复师们一起做事情。
 

       “古籍通过修复‘复活’,后辈可以从中了解和感受到传统历史文化的底蕴。”封先梅说。
 

       虽然这群在九龙坡整理修复古籍的人来自天南海北,但是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古籍修复有着共同的热忱,在九龙坡修复古籍的“隆莺芷们”希望更多有学识、有热情的人加入这个队伍,让更多古籍焕发生机,让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来源:上游新闻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