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70后古籍修复师“寻纸”七年,

考察古法手工造纸术传承现状

 

\

 
       3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将推出新书——《寻纸》。作者汪帆历时7年踏遍全国13个省、自治区的古法手工纸诞生地,远及新疆和田、海拔近3700米的西藏高原,以轻松优美的文笔记录下一段又一段奇特难忘的经历。作为一本可触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书中含有作者亲自带回的25种古法手工样纸,让读者在极细微处体会传统文化遗产的魅力。

 

\

 

 
       汪帆,1978年出生,2001年进入浙江图书馆古籍部工作,先后在阅览组、缩微组任职,2007年进入修复组,担任古籍修复师。在《藏书报》上设有个人专栏,著有《书路修行》等古籍修复的主题作品。在坚持古籍修复的专业工作之外,汪帆有意将今后的研究方向定在寻访手工古法造纸上,通过野外考察、踏勘手工纸制作现场,全面了解现状,探索有利于手工修复纸传承、发展的途径。

       作者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全国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寻纸”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倦的坚持,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传统手工纸制造业的现实画卷。冥冥之中的责任感、使命感不仅让她与纸结缘,更驱使她开始现场考察古法手工纸诞生地的深入研究之旅。本着对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术的探寻之心,作者踏遍浙江、福建、山西、江西、贵州等地,远及新疆的和田和海拔近3700米的西藏高原,亲自带回书中所述的25种古法手工纸样实物,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传承娓娓道来。
 

\

 
       第二十二章“泾县守金: 一张有温度的手工纸”中,汪帆用轻快的语调对“宣纸”的定义做出划分,并为读者简要介绍“古宣纸”与“今宣纸”,记录下自己走访泾县制纸工场的所见所闻,在科普的同时又不会让读者感到晦涩,她用有温度的文字记录下“一张有温度的手工纸”如何产生。在采访程玮时,他提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之间的矛盾。古法手工纸投入成本高,售价高,受众小,在市场的影响之下会形成行业内偷工减料的恶性行为。因此程玮在继承传统方式的同时又进行改良,节约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纸张的品质。汪帆在书中写道:“只要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传统古法造纸,好的纸就会被排挤,被淘汰。”传统手工制纸法应该何去何从,或许程玮为这个行业提供了一条可前行的出路。

       中国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评价:“我深信,这本书不会像其他诸多游记一样惊鸿一瞥就融化消失在碧空里,它会牢牢锁住我们的心灵牵挂,让我们不断感受文化遗产带来的震撼,思考关于人类命运的话题。”作为一本纪实文学,汪帆以细腻丰富的笔触记录下寻传统手工纸振兴之路,写下她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热爱,对古籍修复技术的孜孜以求。
 

来源:南方都市报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