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西泠印社建社元勋吴隐

  韩天衡 张炜羽
 
  在“环水抱山山抱水”的西湖孤山,有一个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的著名金石篆刻学术团体——西泠印社。印社“占湖山之胜,撷金石之华”,自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创立以来,走过了一百一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已成为海内外印人研求印学之圣殿。四位创始人——叶铭、吴隐、丁仁、王禔,令人景仰。其中能书画印俱工,又兼具商业(今之所谓文化产业)头脑,文商互补,相得益彰,对印社早期规模的扩大,知名度的提高,作出过突出贡献的,非吴隐莫属。
  吴隐(1867—1922),原名金培,字石泉、石潜,号潜泉、遯盦。浙江绍兴人。早年家贫,在杭州以刻碑为生,与叶铭从书画家戴用柏游。二十多岁负笈沪上,结交了吴昌硕、缪荃孙、严信厚等艺苑及商界名流。篆刻摹拟秦汉,得缶翁钝刀中锋之诀,并利用自己善于印章钤拓和镌刻碑版的专长,出版了《缶庐印存》、《小长芦馆集帖》、《古今楹联汇刻》等,广受业界推许。1904年夏,叶铭与风华正茂的丁仁、王禔在杭州孤山避暑,“集同人收藏旧印拓之成谱,研讨印学”,创议成立西泠印社。吴隐闻讯竭力支持,与叶铭等人不辞劳瘁,醵资营建,招揽同志,经过近十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在1913年举办建社十周年纪念大会。印人同道裙屐联翩,与古为欢,公推吴昌硕为首任社长。西泠印社也“社以地名,人因印集”,声誉日隆。
  杭州西泠草创之初仅荒地数弓,敝庐几椽,为了拓展规模,完善景点,吴隐与其他创始人等积极投入到筑屋造景、凿壁引泉等具体事务中。除共建“题襟馆”、“三老石室”之外,他还单独新筑了“遯庵”、“味印亭”、“潜泉”,其从孙吴善庆又捐建了“还朴精舍”、“鉴亭”、“观乐楼”。这些建筑,与湖光山色相掩映,见证了西泠印社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沧桑。此外吴隐于印社创立之初,就已在上海老闸桥北(今福建北路)东归仁里五弄,独资开设了商业性质的“西泠印社”店号,后迁至渭水坊(今宁波路542弄)。先后集拓出版了周秦两汉古玺印与明清流派名家篆刻印谱数十种,还编印了《遯盦印学丛书》、《遯盦金石丛书》等大型金石类和印学理论典籍。吴隐以精明的商家眼光,充分利用上海浓厚的人文气息和繁盛的商业优势,不遗余力地打造西泠品牌。他在出版物上每每印有“西泠印社”的字样,并在《申报》等媒体上刊登广告。在获得个人商业利益的同时,对传统篆刻艺术的传播和历代印学知识的普及,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印泥质量的优劣,可以直接影响到篆刻艺术表达的效果。不同配方的印泥,对表现各类印风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上海西泠印社“潜泉印泥” 系列的出品,也同样凝聚着吴隐及其继室孙锦的大半生心血。因潜泉印泥选料精细,制作讲究,色泽沉著鲜明,质地细腻醇厚,并具有冬不凝冻,夏不渗油的特点,“虽印文至精密者,亦无漫漶不清之弊”,钤于纸上富有质感,故一经面世,便好评如潮,享誉艺坛。而在潜泉印泥之前,印人则多选用类似漳州老字号的魏氏“丽华斋”八宝印泥。此外吴隐更擅长借助名人产生烘托效应,像上海西泠印社的店招,便由吴昌硕亲篆,其生产的第一个印泥品种,也由缶翁指导选定颜色,改进配方,定名为“美丽朱砂印泥”。潜泉印泥与上海西泠印社编辑的印谱,被奉为双璧,成为海上印人与藏家的首选,甚至吸引东瀛印家千里渡海来求购。智者吴隐,在扩展、提高西泠的影响力和印章文化产业上取得了双赢。他为西泠印社以及近代印学事业的兴旺,散财运智,呕心沥血,是值得印坛后人永远去尊敬与铭记的。
(来源:新民晚报)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