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保护古籍文献 传承中华文脉



\
呼和浩特市图书馆馆藏珍本古籍《静惕堂尺牍》

\
赵一鑫多次参加国家级古籍培训班学习古籍修复技艺

\
整理古籍

\
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典籍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保护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去年3月,“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推进古籍工作的一系列新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古籍保护利用工作的高度重视。

 

       2023年6月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考察时强调,国家版本馆的主要任务就是收藏,要以收藏为主业,加强历史典籍版本的收集,分级分类保护好。同时,要加强对收藏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做好典籍版本收藏工作。在做好主业的前提下,协助各方面做好历史典籍版本的研究和挖掘。

 

       在古籍保护方面,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做了哪些工作?呼和浩特市的古籍收藏有哪些亮点?古籍修护工作成效如何?……近日记者走进呼和浩特市图书馆古籍文献特藏室一探究竟——

 

       古籍特藏

 

       穿越时空的文化宝藏

 

       走进静谧庄重的古籍文献特藏室,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特别的书香混合着木质香味道,令人静心静气。在室内,整整齐齐地放置着几排书柜,书柜上标着各类藏书书名以及编号,里面放置着7组密集书架,这里古籍特藏共15000余册(其中9297册为1912年以前),善本200余册。

 

       “我们的古籍全部采取密集排架方式存藏,配备了古籍专用展柜和樟木书柜,采取了防火、防盗、防虫、防尘、防潮等措施。”呼和浩特市图书馆馆长张浩如介绍。

 

       呼和浩特市图书馆所藏古籍文献类目遍及经史子集丛各类,以清刻本、民国影印本和石印本为主。其中不乏一些珍贵的孤本、善本等,都被呼市图书馆当作特藏进行收藏保存。年代最为久远的是一部明朝末期的文选。

 

       张浩如介绍说:“呼和浩特市图书馆现收藏最早的古籍为明末汲古阁刻本梁代萧统编纂《文选》六十卷;清代翻刻(明)胡正言辑的饾版套印本《十竹斋画谱》是市图书馆的特藏文献之一,还有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一套1500册;后经专家鉴定发现我们馆藏有清拓本《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18册。2015年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共完成7999册古籍普查。”

 

       为了明确古籍的相关信息,呼和浩特市图书馆邀请专家学者对所藏古籍进行了多次研究鉴定。内蒙古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何砺砻就率队对呼和浩特市图书馆古籍收藏情况进行了多次考察调研。

 

       “呼和浩特市图书馆古籍工作开展得相对较好,存藏汉文古籍303种 2808 册;少数民族古籍40种136册;民国线装书720种5191册。”何砺砻认为,呼和浩特市图书馆古籍收藏工作有两大亮点:一是古籍收藏数量有新增,2020年呼和浩特市图书馆接收了市委宣传部移交的古籍145件1162册,其中《静惕堂尺牍》国内存藏较少,比较珍贵;新增50册满文古籍,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古籍存藏种类。二是古籍修复工作持续开展,目前已修复古籍490叶。

 

       新中国成立前,内蒙古自治区收藏的线装书少,出版的就更少,内蒙古图书馆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信息中心所藏的清光绪二十八年刻本《喀喇沁源流要略便蒙》被视为稀见之书,而呼和浩特市图书馆收藏的内蒙古地区刊刻、出版的线装图书达十余种。

 

       “呼和浩特市图书馆所藏的这批原绥远地区出版的线装书,包括一些古人书信集锦、内蒙古地方风物文化等,其学术价值可能不大,但它却是内蒙古地区文化事业发展历程的见证。”何砺砻认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这些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激活地区文化的生命力,把它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结合起来,鼓舞人民群众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更大成就。”

 

       2020年,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移交给呼市图书馆馆藏珍本古籍《静惕堂尺牍》非常珍贵。《静惕堂尺牍》为明末清初知名文人、学者曹溶的信札。呼和浩特市图书馆藏《静惕堂尺牍》八卷,为曹溶撰,清黄汝铨选,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黄汝铨揖峰亭刻本,四册一函。

 

       内蒙古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主任冯丽丽对这部古籍进行了深入研究,她小心翼翼地指着这部书说:“曹溶尺牍的几个选本中,黄汝铨选本目前只有国家图书馆、呼和浩特市图书馆、嘉兴市图书馆3家单位各存藏一部,复本较少,版本价值较高。呼和浩特市馆这个藏本钤盖的‘安乐堂藏书记’‘明善堂览书画印记’这两个印是怡府藏书印记,这个‘安乐堂’是清圣祖玄烨第十三子、第一代怡亲王胤祥室名,‘明善堂’是第二代怡亲王弘晓藏书处。怡府藏书属清朝宗室藏书大家,传承长达百年,藏书多数是世间所罕见的珍善本古籍。”

 

       呼和浩特市图书馆馆藏古籍《明诗别裁集》是清沈德潜(确士)、周准(钦莱)合编代,是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全书12卷,共收录作者340人,诗1010余首。“明代的诗歌创作极为丰富,能以不大的篇幅反映其大概,并注意选入不知名作者与明遗民诗人的作品,这是此书的一大特色,也是它得以广泛流传的原因。”冯丽丽翻阅着《明诗别裁集》介绍说:“例如卷十一选入顾炎武的诗16首,即使与前后七子等大作家比较,数目也不算少。另外,这本明诗选本中也比较重视录取有关民生疾苦的篇什,这一点也应该给予肯定。这也意味着本书从某些侧面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现实。”

 

       “古籍对于厘订我国的历史疆域,研究民族的历史,总结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和社会发展的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冯丽丽表示,“我们必须对现存古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系统地加以整理研究,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守护好中华文脉,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修旧如旧 古籍不“古”

 

       赵一鑫是呼和浩特市图书馆古籍文献特藏室工作人员,也是目前该馆唯一一位参加过国家级古籍培训班的古籍修复师。据她介绍,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呼和浩特市图书馆古籍文献收藏保护工作有了一定的进步,基本上对所有古籍都进行了分类登记、档案入档等,后经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呼和浩特市图书馆的古籍均有了自己的“身份证”,这为古籍后续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支撑和便利。

 

       在古籍收藏保护过程中,古籍修复工作的开展是最难的。“修复古籍,需要遵守的原则就是‘最少干预,修旧如旧’,所以对我们而言,修复古籍,首先得找到合适的纸张,其中用于修复的补纸为了更贴近古籍原本的颜色而进行染色是最难控制的。因为每天的温湿度都不相同,光照的波长也有差别,撇去修复中美感的因素,还要充分考虑后期的各项环境因素对纸张的影响,使染色后补上的纸既有美感和谐,也不会变得比原本的颜色更深。这就要求我们找到种类、厚薄、颜色基本相同的修复配纸。这样修复出来的古籍还原度才越高,也有价值和意义。”赵一鑫说,自己曾经为了某册古籍的修复,专程跑去北京的老琉璃厂和古玩市场去淘纸。

 

       “找到纸张后,需要制定修复方案,进行破损记录和拍照存档,这项工作事无巨细,涵盖的学科比较多,同时需要去了解文献本身的背景、版本、价值,需要准备染线、染纸、配置染料、熬制专用浆糊等,光是修复工序就有十几项。”赵一鑫说,修复古籍需要不断学习,呼市图书馆所藏古籍大部分每册是50到80叶,根据受损程度,最短修复花费了一周时间,最长修复花费10个月甚至更久。

 

       张浩如表示,古籍书库要求恒温恒湿,呼和浩特市气候相比较来说温度好把控,难点在于保持湿度,呼和浩特市图书馆打算配备加湿设备,逐步提升古籍保护硬件条件。

 

       数字化助古籍 走出“深闺高阁”

 

       让古籍走出“藏书阁”,发挥其最大价值是古籍工作的应有之义。这些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方便随时随地查阅古籍。而呼和浩特市古籍数字化进程目前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呼和浩特市图书馆的数字化工作是从2018年开始的,目前我们对一部分古籍进行了数字化整理,整理方向是让古籍能够在网络世界得到流通、互通。我们这几年主要是在做善本古籍的数字化工作,这项工作由于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撑,加之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拿出古籍进行扫描等,有不少古籍由于年代久远,为了防止在搬运过程中出现新的损伤,我们做这项工作时会比较小心谨慎,所以古籍数字化进程比较缓慢。”赵一鑫介绍。

 

       “我们希望能让这些饱经历史沧桑的古籍‘重获新生’,真正让古籍活起来,传下去。”张浩如表示,“呼和浩特市图书馆正在努力争取资金提高技术,加快推进古籍数字化进程,让古籍在网络‘活’起来。要让公众感受我们内蒙古地区历史典籍的文化魅力,才能更加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才能增强公众保护与传承文化古籍的使命感。深入学习了解历史,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走向明天。”

 

来源:青橙融媒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