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谈地方文献类新善本的保护

来自:古籍 2015年07月21日 04:22

    我国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开始于1941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广东地方文献专藏。几十年来,通过对地方史料、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的搜集整理、开发利用,已经形成了图书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献藏书体系和各级公共图书馆的特色馆藏。1953年,北京图书馆(现中国国家图书馆)提出“新善本”的收藏标准为思想性、历史性和艺术性,但重在稀有罕见上。自此以后,图书馆界开始了对于新善本有意识的重点收藏。革命历史文献、民国时期的珍贵版本、新文学的重要版本是新善本保护与收藏的核心内容。本文拟就地方文献类新善本的定义、生存状况、收藏范围、版本价值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图书馆界对地方文献版本价值的关注,在实际工作中对地方文献类新善本进行重点保护与收藏。 
 

1 地方文献、新善本、地方文献类新善本的概念 
 

地方文献是记录有地方特色的自然、人文和历史、现实知识的一切载体。 
 

新善本是“相对古籍善本而言,在近现代历史上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且又流传稀少的书刊资料,均可视为新善本”。[1] 
 

地方文献类新善本是辛亥革命以来,采用现代书籍装帧形式,在版本、资料、艺术鉴赏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且流传稀少的地方文献类书刊资料。 
 

2 地方文献类新善本保护刻不容缓 
 

2005年7月14日,《重庆商报》记者来到重庆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的民国时期出版物阅览室,看到100多个书架上放满了民国时期的各种报纸、期刊和图书,一叠《新华日报》由于腐蚀严重,报纸全部粘连在一起,根本无法翻阅;在书架的另一端,一叠民国时期出版的《领袖抗战言论集》《我们的远征军》《川军战绩史》等珍贵文献由于损坏严重,只好用塑料袋密密地包着,这些文献或烂掉、或破损,上面的字已看不清楚。民国时期的重要文献《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已变得破烂不堪:红绸做成的书皮右下角已经残破,书的内页不仅泛黄,还布满虫蛀的小孔,使得不少字迹模糊不清,只有靠猜测来连接上下文,更让人忧心的是,由于纸张太脆,不要说一页一页地翻读,就是将书稍微移动一下,纸屑便一个劲地往下掉。 
 

2008年4月12日,西安《华商报》报道:陕西省社科院图书馆处理民国旧期刊报纸,数量据说有数吨之多,这其中有不少是民国解放区的珍贵期刊报纸,如解放区《中原日报》合订本、延安的《群众》合订本等。在一份藏家目录中,即有此批图书剔除出来的近2 000本民国珍贵期刊报纸的目录,据说需花费10万元方可收藏到。 
 

由于对地方文献类新善本的保护重视不够,许多图书馆把珍贵的地方历史文献混同一般图书列于大书库,任凭读者借阅。书库里没有空调,更没有抽湿机这样的先进设备,放一点樟脑块就算最高级的“待遇”了。书架是敞开的,只能用报纸和纸板来挡灰尘。每隔一段时间管理员会打开窗户通风,估计湿气差不多吹走了又赶紧关上。夏天太阳光照强,就做窗帘挂上,只避免书报在阳光的照射下加速变质。许多图书馆员可以说根本不知道“地方文献类新善本”为何物,更谈不上如何加强保护和利用了。 
 

至今仍有若干图书馆以方便读者利用为由,在珍贵的地方文献使用过程中没有采取与保护珍贵地方文献相吻合的措施,与现代书刊混合一起排架,以致读者在取阅其他图书时,封面遭到摩擦,造成珍贵地方文献的封面脱落、破损严重,更有甚者,装订线断裂,书脊开裂,一摸即掉碎纸片,给继续提供读者利用造成困难。也有个别读者借阅书刊后,对部分价值高、珍稀版本的地方文献,以丢失为借口拒绝归还。 
 

3 地方文献类新善本的收藏范围和主要内容 
 

地方文献中核心资料的重要版本,诸如地方史志、党史资料、组织史资料、文史资料、年鉴、人物传记和报纸等早期版本和重要版本,应成为馆藏新善本的特色。具体为: 
 

(1)地方文献中民国时期的初版本(这些书因流传面窄、初版通常印数少,有的书只印过一次);民国版的孤本、签名本、毛边本、精印编号本等。 
 

(2)地方革命文献,新中国成立前地方革命组织印行的较主要的革命进步书刊和其他宣传品原件;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出版的土纸本、新文学书刊。地方革命文献是研究地方革命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资料,也是形成馆藏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手稿、原件、回忆录、底稿、布告、文书、传单等。还有东北地区抵抗沙俄、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爱国人士的抗日斗争等史料,这些资料有的已成孤本,对研究中国革命斗争史、地方革命斗争史以及俄、日侵略中国的历史都是重要的史料。 
 

(3)1949年以前出版的地方著名人士著述的早期版本和重要版本。 
 

(4)1949年以前出版的地方志。 
 

(5)当地发行较早的连续出版物,特别是创刊号和号外。清末、民国以及解放初期的杂志,即使是普通版本,在今天看来也是很珍贵的,因为那时的杂志一般发行量不大,随着时光的推移与朝代变迁,能保存至今的可谓凤毛麟角,而且随着时光推移会变得越来越珍贵。创刊号一般包含创刊时间、地点、刊期等信息。多数期刊创刊号上都有发刊辞并言明办刊宗旨。创刊号既早又少,且准备充分、学术资料性强,自然珍贵。有些刊物没出几期就停刊了,创刊号更成为孤本(对于一种杂志而言,创刊号是最珍贵的,符合“三性”原则,应当看作新善本)。 
 

“报纸号外作为一种出版物,有着自身独有的特色:特、快、少、专。如民国初期的《时报》号外,祝贺‘中华民国’成立,记录了终结专制、开创共和的壮举,表达了民众和报人的欣喜”;[2]《顺天时报》的“孙中山先生千古”,是第一张记录伟人谢世的号外,报道了伟人辞世的噩耗和国人悼念的悲伤;“五十万民众欢迎北伐军”“抗日战争胜利”“人民解放军解放北平”等号外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巨大胜利的历史性见证;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抗美援朝、中苏建交、原子弹爆炸成功、毛主席检阅百万文化革命大军以及新时期发生的邓小平南行、香港回归、中国申奥成功、中国足球出线、“神五”和“神六”上天等热点、焦点事件都是各类报纸号外的主题。 
 

4 地方文献类新善本的价值 
 

4.1 版本价值 
 

地方文献中的新善本应是具有历史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好版本和好文本。在版本方面,要强调版本的代表性和重要性,如“地方著名人士著述的早期版本和重要版本”,主要包括书籍的原本、初版本、孤本、手稿本、精校本;民国时期的签名本、毛边本、精印编号本;革命文献中的土纸本;因作品被禁而出现的伪装本、删节本,等等。 
 

4.2 历史文物性、地域史料性价值 
 

地方文献不乏珍稀版本,有的可能已是孤本,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有的是文物珍品,极其珍贵。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所藏的南海诸岛历史资料丰富,多年来在我国南海诸岛的国际争端中为国家机关提供文献依据,“1988年广东地图出版社出版的近100万字的《南海诸岛地名资料汇编》,25%取自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3]为维护祖国领土主权作出了贡献。 
 

4.3 学术资料性价值 
 

地方文献类新善本含有大量学术珍品,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利用价值。如辛亥革命时期,众多著名学者秉承中国传统文化,吸纳西洋现代文化,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碰撞在文、史、哲诸领域产生了各类重要学说,产生的各种社会思潮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交汇碰撞,文化领域繁荣昌盛,这是一个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学术的活跃必然带来论著与出版物的繁荣,各种书刊代表着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乃至相互对立的立场,客观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忠实记录了各种学术的演进历程,许多学术性较强的文献至今未见再版,是极具研究利用价值的学术资料。 

 

4.4 艺术价值 
 

地方文献类新善本含有大量艺术珍品。辛亥革命以来正值近代出版业发展时期,西方的机械印刷排版技术传入中国,只有“现存新善本能反映出当时的印刷水平与多样化,而且其中不乏印刷考究、插图精美具有艺术性的文献”。[4] 
 

4.5 经济价值 
 

从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来看,地方文献类新善本价值不在古籍善本之下,弥足珍贵,突显了其经济价值。如今,1944年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首版(五卷本)品相完好的市场价格已升至10万元人民币;2007年,在中国书店春季书刊资料拍卖会上,《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以10~12万元的底价起拍,该内容为1945年8月28日至9月30日,国民党特务对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中共领导人在重庆谈判期间每日活动情况向陈诚递交的跟踪报告,其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均很高,该件拍品最终以1705万元的高价被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买走;1998年,曾在北京中国书店拍卖会以12.65万元成交的抗战史料《镇江沦陷记》(手抄本),在2007年12月1日北京匡时拍卖公司举办的拍卖会上以8万元起拍,最终成交价为119.84万元。 
 

5 黑龙江省图书馆新善本保护工作的实践 
 

5.1 黑龙江省图书馆新善本收藏范围中明确了地方文献类新善本的界定标准 
 

古籍以外的其他中文珍贵文献,作新善本入藏。包括辛亥革命以来的革命文献;新文学图书中的初版本和重要版本;在世界有影响的外国著名文学家、科学家主要著作的早期译本和重要译本;发行较早的连续出版物,特别是创刊号和号外;新中国成立前、“文化大革命”前后出版的连环画;现代名家的稿本;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书籍印刷和装潢上有特殊价值的出版物;黑龙江省地方文献中在版本、资料、艺术鉴赏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且珍贵稀少的文献资料,如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的一些青年作家,像萧红、萧军、舒群、罗烽、白朗等人(习惯上称之为“东北作家群”),他们开创了抗日文学的先声,作品呈现出粗犷的地方风情,洋溢着爱国主义情绪,富于激情。这些作品的重要版本具有革命性、历史文物性、艺术性,应作为新善本收藏,如有“黑龙江四大名著”之称的《暴风骤雨》《林海雪原》《呼兰河传》《额尔古纳河右岸》等文学作品的重要版本应作为新善本收藏。 
 

5.2 黑龙江省图书馆新善本保护工作的探索 
 

在黑龙江省重点文化工程推进工作会议上启动的新善本保护工作要求各图书馆做到摸清家底,避免在图书剔旧过程中造成新善本的流失。黑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董绍杰在会议上指出:“针对我省古籍收藏量少、各单位古籍普查不均衡的现状,省文化厅决定,在做好古籍普查的同时,在全省公共图书馆范围内启动新善本的普查工作。这是古籍保护工作的深化和拓展,在我省来说,是文化工作的创新。”他还特别强调“古籍藏量少的图书馆,可将古籍保护和新善本保护一并考虑。新善本普查要参照古籍普查方式,采取中心馆带动、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善本的收藏与研究机构主要在图书馆界。黑龙江省图书馆在新善本基本理论研究和保护实践方面的工作主要有:制定了《黑龙江省图书馆中文新善本保护工作方案》;确定了新善本入藏标准,这一标准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突破了解放区、根据地的地域限制,扩大了新善本的收藏范围;提出了“地方文献类新善本”的概念,而且还提出要重视对创刊号、报纸号外、连环画册的保护性收藏;对全省从事古籍整理、新善本整理人员进行有关新善本知识较为全面、系统的培训;以“新善本基本理论与保护实践研究”为题,申请2009年黑龙江省文化厅的重点课题;为了更好地宣传新善本的保护工作,普及新善本保护知识,黑龙江省图书馆特别举办了“馆藏新善本专题书展”。此次书展陈列的图书,全部定位在民国时期的初版本、新文学的重要版本和革命文献。 
 

6 结 语 
 

从历史的角度看,地方文献类新善本虽是崭新的名词,但其实际内容却早已存在。图书馆地方文献部门在搜集、整理与研究、开发利用工作中,要特别关注地方文献的版本价值,要从抢救保存重要文献资料的角度出发,更加重视地方文献类新善本的普查,以便有针对性开展保护与研究利用。 
 

[参考文献] 
  [1] 赵长海.新善本研究[J].图书馆建设 , 2004(3):110—113. 
  [2] 张 帆.浅析报纸号外及其文献价值[J].图书馆,2008(6):124—126. 
  [3] 张武耕,李 玲.广东省图书馆广东文献工作概述[D].全国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1998(5). 
  [4] 郑春汛. 民国文献的价值与保护对策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4):40—42.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