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四川省图书馆:

书写四川古籍工作新篇章


 
       四川古籍藏量丰富。四川省现有古籍收藏单位138家,汉文古籍23万部187万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8家,国家珍贵古籍246部;其中四川省图书馆藏古籍53万册、善本6万册,约占四川省古籍的三分之一。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古籍工作,尤其是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针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环境、古籍工作的新情况和新要求,对古籍的存藏保护、整理研究、出版利用各环节作出重要部署。《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是指导新时代我国古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古籍工作的重要遵循和明确路径。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紧紧围绕两办意见,通过争取政策扶持、经费支持,积极推动古籍工作重点项目实施,四川省古籍工作有了新变化、新发展和新风貌,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

古籍修复培训
 

       制定行动方案 构建古籍工作新格局

       为有效带动四川省古籍收藏单位扎实开展古籍保护利用工作,2021年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在“十三五”时期古籍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充分研判全省古籍工作基本情况,先后前往浙江、山东专题学习考察古籍保护利用经验做法,酝酿形成四川省古籍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22年在四川省文旅厅的指导下,对标两办意见,不断修改完善方案,并与四川省财政厅及时沟通、积极对接,将方案制定进展及遇到的问题定期向四川省财政厅汇报,取得支持,最终推动《四川省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工程三年行动方案》落地落实。方案覆盖四川省公共图书馆系统、教育系统、博物馆系统、档案系统、宗教系统、民间机构等古籍收藏单位,通过全面实施“深入普查、存藏条件改善、普查成果保护、整理出版与数字化、人才培育、开发利用”6个重点项目,依托“组织保障、经费投入、监督评价”3大保障机制,提出确保到2024年基本建立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工作体系,确保四川省古籍得到及时抢救、科学保护与有效利用。


       在三年行动方案的基础上,四川相继推出《关于组织申报2022年汉文古籍普查古籍修复专项资金项目的通知》《关于实施财政支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点工程的通知》《关于全面开展汉文古籍资源普查工作的通知》《关于实施汉文古籍修复项目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加大省级财政对古籍工作的经费保障力度。2022年,四川省古籍工作获得省财政资金支持4483.75万元,其中普查经费2030.74万元、修复经费1185万元、四川省图书馆古籍保护利用项目经费1268.01万元。从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上,推动形成上下联动、跨系统跨部门合作的古籍工作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今年,四川省图书馆已经启动《四川省古籍保护利用条例》立法调研,探讨出台地方性法规对古籍本体、古籍工作机构、古籍工作人员等给予政策支持保障,使古籍工作开展可持续、更有效。

       突出项目引领 探索古籍工作新模式

       围绕古籍保护、整理研究、规范管理、转化利用等重点工作,四川省图书馆建立古籍项目申报评审与管理机制,以古籍收藏单位独立申报普查、修复、保护利用等项目的形式,充分发挥项目的牵引带动作用,形成古籍工作新模式。2022年全省共实施古籍普查项目96个、古籍修复项目60个、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保护利用项目10个。2023年,四川省图书馆在原有项目申报的基础上,增加巴蜀特色古籍数字化、经典古籍诵读、古籍研学、新媒体宣传等项目,拓宽项目内容,鼓励更多古籍收藏单位加快古籍资源转化利用。


       借鉴文物保护理念和经验,四川省图书馆提出实施古籍保护中心库房、古籍杀虫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以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为核心,全面改善古籍保护人防物防技防条件,为存藏条件不足的古籍公藏、私藏单位和个人提供古籍寄存服务、古籍预防性保护服务,2022年已完成四川省委办公厅机关党委、四川省文史馆1万余册古籍的预防性保护服务。同时,为做好散落失管古籍的征集保藏,持续实施古籍征集采购项目,2022年完成德格印经院藏旧版新刷藏文古籍、林思进日记等40种珍贵文献的采购服务。

       坚持地方特色 开拓古籍整理新思路

       古籍整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是中国传统学术发展的重要路径。四川有着悠长的地域文脉,四川省图书馆通过年度计划和远景规划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充分挖掘古籍资源中的蜀学蜀刻蜀藏,构建以四川文化特色为主的古籍整理研究体系,逐步推出古籍书目系列、未刊珍稀古籍系列、巴蜀善本再造系列等古籍整理出版成果。


       目前四川省已整理出版《李一氓捐赠四川省图书馆藏书书目》等古籍目录4种、《(民国)重修四川通志稿》等未刊稿抄本14种、再造影印《华阳国志》等巴蜀善本83种。其中,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种、三等奖3种。正在实施的《洪武南藏》《李一氓旧藏词集丛刊》古籍整理项目已入选《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

       在推动纸质出版的同时,依托智慧图书馆加强古籍数字整理,完成地方特色古籍数字化7.4万册,建成四川科技古籍、巴蜀家谱、川剧唱本等数字资源库68个,搭建四川古籍资源平台。

       挖掘时代价值 打造古籍活化新品牌

       以“文库+展览”、跨界合作等形式,打造四川古籍展览展示品牌,推出“李劼人·李一氓文库暨展览”“默化——中医药古籍文化展”“‘妙手书医’古籍修复技艺展”等特色展陈70余次,集中呈现四川古籍底蕴风貌。其中“‘妙手书医’古籍修复技艺展”已成为天府书展常设展。目前四川省图书馆也正在积极筹建四川典籍博物馆、四川历史名人文献馆,链接古籍与当代生活,增强四川古籍活化品牌影响力。


       营造保护传承良好氛围,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校园,打造古籍修复研学品牌。先后与成都回民小学、川观“童心社”小记者团等合作,推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活动;在服务双减、馆校融合框架下,联合成都市实验小学推出四川省图书馆古籍修复研学课程,首期2个系列共20节课程得到研学师生热烈欢迎,社会效益显著。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古籍+非遗”全新融合,打造四川古籍修复技艺非遗品牌。组织四川省5名修复师成功申报书画古籍类修复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成功申报“四川古籍修复技艺”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与四川美术学院、夹江县人民政府共建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不断激发古籍修复事业发展新活力。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孵化古籍文化创意设计,打造四川古籍文创品牌。截至目前,已开发9个系列共43款古籍文创产品,推出15种珍贵古籍善本再造,备受读者喜爱。其中,《碎锦》系列“书香兰雅银花丝书签”“锦瑟如意丝巾”分别荣获中国旅游协会组织的“2019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四川片区金奖、四川片区银奖,有力推动四川古籍文创品牌发展壮大。

       聚焦精准提能 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紧扣工作实际,探索项目制培训模式。在四川省项目制推进古籍普查背景下,以项目定制培训,2022至2023年,连续推出8期汉文古籍普查业务培训,设置古籍基础知识、古籍定级标准、古籍定损标准、古籍版本鉴定、古纸鉴定等培训课程19门,邀请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知名专家9名为学员授课,共计培训古籍收藏单位96家,培训古籍普查人才328人次。


       围绕高水平人才长效培养,深化师带徒培训模式。以古籍版本鉴定和古籍修复技艺为重点,实施“何芳古籍版本鉴定及整理编目人才培养”“袁东珏古籍修复人才培养”2个省级师带徒人才培养项目,在全馆范围挑选4名青年馆员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通过长期与资深专家结对子、师带徒,在边学边干、以学促干中实现业务能力快速成长,为四川省古籍工作培育高水平人才。

       帮促新生力量成长蓄能,延续古籍志愿服务培训模式。依托“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在四川省重点院校中召集优秀学生参与古籍普查志愿服务,经过事前集中培训、事中随时解疑等方式开展业务培训,在实践中增强青年学生保护古籍、研究古籍的能力,前后储备古籍保护志愿力量近200人次,激励青年学生自觉担负中华古籍保护传承的责任使命。

       健全修复技艺传承体系,实施古籍修复人才分层分级培养模式。依托四川省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四川古籍修复中心传习所、全省古籍修复技能大赛、特邀专家专题授课等形式,多渠道、多层级实施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累计培养古籍修复人才500余人次,推动形成四川省80余人的古籍修复人才队伍,为四川省古籍修复工作全面开展提供稳定助力。

       四川省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王龙表示,四川省图书馆还将继续深刻领会《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坚持系统思维,科学制定全省古籍工作中长期规划,一体化推进抢救保护、整理研究、转化利用等工作,探索古籍公藏机构、专业出版机构、相关企业以及民间力量共同参与的发展模式,汇聚古籍工作新合力。
 

来源:国际出版周报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