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中国最早的流通图书馆

 

1932年12月,史量才接办的 《申报》为“普及民众教育”,在上海南京东路最热闹的大陆商场赁屋,开设申报流通图书馆。这是中国最早的流通图书馆(业务重点在图书的流通,不以收藏、保存资料为己任)。那么,由谁来主持工作呢?经当时在《申报》秘密担任顾问的陶行知推荐,聘请与邹韬奋等创办《生活日报》的李公朴出任图书馆馆长。

 

万事开头难。草创期间的流通图书馆,藏书仅千册,人员加上李公朴本人也只有四人,它在开办一个月间,来馆读者共约四百人,可谓寥寥无几。可是李公朴并不气馁,他根据对象大都是店员学徒,向读者发出“通信”。信中提出为了方便读者,规定了每天送书上门的范围和路线,并为边远地区开展邮寄业务,定期赠送每月新书目录,还要求每个读者一星期能读完两三本书。

 

经过一番努力,1933年6月,读者很快增加到二千余人,藏书达六千册,一年后又增加至七千余人,拥有三万册图书。李公朴还从读者的借书统计表里,发现借阅文艺小说的占全部的十分之六,为此,又印发“通讯”,作为信件致所有读者,指出不要过于偏重这类书籍,提出希望多读一点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科学、农业、卫生等实用书籍,可以多得一些丰富的常识;更希望读者能进一步研究与自己个性相近的、能发生兴趣的科学,以求对社会国家有所贡献。这种谆谆诱导,说得相当亲切。

 

李公朴关心图书馆读者,当发现读者行列里有很多是失业失学青年,又指示图书馆写信,要他们爱惜宝贵时间,尽可能坚持下去。 “还想在可能范围内,尽一点督促读者求学的义务。”对于长达一个月未来借书的读者还要求立即写信去督促,问为什么不来借书,同时并努力鼓励他的“读书精神” 。当时有人认为这样做是傻子,可是李公朴说,“我们知道我们能够常常这样的鼓励他们,他们一定会被提醒而振起求学的精神。 ”

 

申报流通图书馆在李公朴主持下,在一年时间内,已成为闻名上海的一家图书馆了。 1934年1月,流通图书馆举行一周年纪念,李公朴提出三点:一是大众化;一是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意义;一是负起推动中国文化复兴的责任。因此,流通图书馆“以前只是将图书供给读者,凭他们自己的能力自己去摄取;而现在是进一步地告诉他们要怎样读书了。 ”在李公朴的倡议下,流通图书馆又开设了“读书指导”和“外埠邮寄”两栏,还制定了团体借书章程。

 

李公朴重视读书指导,特开设读书指导部这个前所未有的机构,聘请艾思奇、柳湜和夏征农等为《申报》撰文,“帮助读者解决书中的疑难问题,读者可按规定手续通信质疑。”读书指导部受到更多读者欢迎,在创办的短短三个月间,就收到来自国内各地和东京、汉城的五百余封邮信函询件,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读社会科学和进步报刊。在国难当头,引导这么多人关心国家大事,这无疑是个不小的成绩。李公朴也经常给自学的读者写信,关心他们的读书生活。有个读者接受来信指导读书,很是感激,有天还赶到大陆商场三楼的图书馆所在地,见到李公朴幽默地说:“李先生,你很能推销,可以去做一家商店的经理。 ”

 

李公朴做图书馆馆长,很是艰辛。当时,南京政府当局多次颁发查禁书报条例。常有人向史量才打小报告,说图书馆有“禁书”出借,史量才举棋不定,问李公朴有没有“禁书”,他巧妙地回答:“不晓得,因为图书馆里所有的书,都是从书店买来的。 ”

 

1934年11月,史量才被刺遇害,李公朴在追悼会上慷慨陈词:“我们大家应该把图书馆当作社会的,而不是史先生个人的;不要以为一个人死了,什么都完了。”他要全体馆员继承史量才的遗志,把图书馆办好;在他的建议下,“申报流通图书馆”改名为“量才流通图书馆”。1936年11月,李公朴作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导成员,与沈钧儒、邹韬奋等六人因“救国有罪”,被关押在苏州监狱。他在出狱后仍回上海主持量才流通图书馆,直到全面抗战爆发。

 

(《话说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