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古籍写样大家林佶与谢曦

一本古籍的成书,大体要经过写样、刻板、印刷、装帧这几道工序。要想成就精品,那么每一道工序都必须精益求精。但凡史上的书林名品,无不如此诞生。所谓“从来精椠先精写,此体无如信本宜”,但千百年来,为古籍写样的写工多名不见经传,能在书上留个名字的少之又少。一部《藏书纪事诗》说尽千年的书林人物,也只在最后面留下了三个写手的名字,他们是:南宋的傅穉,代表作是《施注苏诗》;周慈,明嘉靖间人,为袁褧写样《论衡》和《六家文选》;还有就是乾嘉间的许翰屏,为士礼居黄氏(黄丕烈)、享帚楼秦氏(秦恩复)、平津馆孙氏(孙星衍)、艺芸书舍汪氏(汪士钟)刻书写样,极一时之选。就是“一技足以名世”的许翰屏,在为胡克家写样的《文选》中,亦未能在书上留下自己的大名,反倒是“江宁刘文奎文模镌字”赫然在目。可见为古籍写样的写工地位之低下。

 

但如果是文人书法家为特定的作品写样,却又是别样光景。金农的《冬心先生文集》和郑板桥的《板桥诗钞》,因二人自己写样上板,成为书林名品,历来受人推崇。但有一个人却人以书名,因为写样的古籍而青史留名。他就是福建侯官人林佶。林佶,字吉人,号鹿原,别号紫薇内史,福建侯官人,林侗之弟。生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卒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享年62岁。康熙三十八年(1699)举人,康熙四十四年献《日月合璧五星联珠赋》及手写《御制诗集》,召试入值武英殿,写《御制文集》,后修书三馆。康熙五十一年(1712)特赐进士,授内阁中书,参与修纂《古今图书集成》。《清诗纪事初编》卷八有“佶诗境不高,多可不存”之语。林佶喜藏书,闽中谢肇淛、徐的藏书尽归朴学斋。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有传:“脱钏难求本二千,庄池玩剧亦论钱。长林结得胡庐隐,先署庵名号鹿眠。”著有《朴学斋诗稿》十卷、《文稿》一卷传于世。

 

林佶工于楷法,又善篆隶。文师汪琬,诗师王士禛及陈廷敬。汪琬之《尧峰文钞》,陈廷敬之《午亭文编》,王士禛之《渔洋山人精华录》和《古夫于亭稿》,皆为林佶手书。汪琬《尧峰文钞》、陈廷敬《午亭文编》和王士禛的《渔洋山人精华录》、《古夫于亭稿》并称为“林佶四种”。“吉人所写三部,楷法各不同,而《精华录》为最精”。“林佶四种”在版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堪称清初软体写刻之白眉。《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渔洋山人精华录》三十七部,均题“林佶写刻本”,而不著录刊刻者。我们知道,古籍名称的著录通常是以刊刻者来命名。而《渔洋山人精华录》却以“林佶写刻本”命名,可见林佶书名之盛。而真正的刊刻者顾嗣立之秀野草堂却名声湮没。

 

早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时,王士禛观宋刊本《山谷精华录》后就慨叹道:“惜录中取舍未尽人意耳”。所以在林佶抄录《渔洋山人精华录》并付梓期间,王士禛曾多次致函林佶,与之商讨有关事宜。除了商讨和催促抄录事宜,更重要的是在初稿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所编纂,小如字句之斟酌:“《精华录》成,大序之外,旧序尚须刻一、二篇否?虞山钱宗伯"与君代兴"之言暨赠诗"勿以独角麟,俪彼万牛毛"之句,实为千古知己,尤不可割”“钱牧斋见赠古诗,题下添注贱名二小字,并闻”等。大如诗作之增删:“《精华录》末卷《雍益集》中诗,其《静居寺》五首,一首可删。《春城堆》绝句一首可增入。”等等。所以,林佶不但是《渔洋山人精华录》的书写者,而且与恩师王士禛一起对该书初稿进行了后期编纂,还是编纂者。康熙三十九年(1700)七月,人在江南的林佶,将有回闽之行。王士禛有信札云:“闻有束装之期,果然否?拙集能在江南写完,竣工尤易,恐入闽后便成耽搁也。”虽然王士禛贵为一代宗师,执掌文坛,林佶又是王士禛弟子,但从来往信函可见二人亦师亦友,关系密切。

 

清乾隆年间福建地区还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谢曦,字发川,福建闽县人,乾隆时期曾辅佐朱景英守鹿港,为著名幕僚。谢曦以书法称道,声名显著。嘉庆元年(1796),诏举孝廉方正。归乡里后致力程朱理学,著作等身,推为文学祭酒。谢曦草书行笔迅速明快,行气贯穿于整体,气度不凡。谢曦在乾隆六十年(1795)为好友侯官郑廷涖的《书带草堂诗钞》写样上板。《书带草堂诗钞》二卷,乾隆六十年郑杰刻本,页七行,行四至十六字不等,白口,四周双边,板框19×12厘米。线装一册。郑廷涖撰,其子郑杰校正,蓉城翁茂辉镌刻。全书收诗一百三十五首,全部由谢曦写样,行草书体极为生动传神,潇洒流畅。卷端处题“侯官郑廷涖慕林氏著、闽县谢曦发川氏书”。

 

郑廷涖,字慕林,少时即孤,后以经商为业。虽为商人,却是贾而好儒,尤其喜读韩愈诗文。其一生藏书三万卷,其藏书处曰“书带草堂”、“注韩书屋”。其藏书印有“东部侯官郑氏书带草堂藏记”。陈鹏南在序中说:“慕林先生……入其室、左图右籍,触目琳琅,谓其藏书之富而已。”他在自序中写道:“有书时在手,不辨道与禅”,“谋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年来惟好静,晚家闽山麓。空斋何所事,细检藏书目。甲乙手自编,丹铅研深屋。回顾壁上琴,横文相断续。转轸分二少,泠泠鼓一曲。古调听者稀。风动藤萝绿。”从其诗中可知,郑廷涖还编有藏书目,但未见书载。此诗集中有一首《赠谢发川老友》:“涤砚随先辈,今过六十强。蝇头悬几塌,蚌尾感风霜(发川尊大人与先伯先严结诗社,日夕宴饮。晚年联句有堪叹蚌无尾,犹嫌豕有皮句,墨迹犹藏)。与尔同斑白,所潭乃肺肠。淡交经百载,足见故情长。”可见郑谢两家为世交,故情悠长。正因为此,谢曦才能在花甲之年,亲自为郑廷涖诗集写样,并题曰:“剪红刻翠锦囊盈,嘱余濡毫付剞劂,欲留兴趣非留名。髫交与尔同斑白,所谭肺肠老弟兄。”

 

《书带草堂诗钞》由郑杰主持校正出版,郑杰,一名人杰,字昌英、又字亦斋,清乾隆年间贡生,在父亲的影响下,郑杰也极为嗜好藏书。好读韩愈书,曾计划辑注韩愈诗文,自题书室为“注韩居”。特别注重收集闽中文献。数十年收集文献十数万卷,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原徐藏书。郑杰在详细考证自唐至清的福建诗人及其诗作后,编纂《全闽诗录》;晚年又辑《国朝全闽诗录》初、续集。卒后自唐至明部分遗稿达百余册,由陈衍增补,于宣统三年(1911)刻成《闽诗录》四十卷行世。另著有《注韩居诗钞》、《闽中录》、《晋文春秋》等。是清代福建地区最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

 

此《书带草堂诗钞》纸墨刻印都不惜工本,不以赢利为目的,仅作为文人之间的一种馈赠品,存世稀少,未见著录。《书带草堂诗钞》各种字体极为显目传神,上好的白棉纸初印,纸墨精良,写刻精雅,实为乾隆家刻本之典型。检索各种书目,发现由谢曦手书上板仅见此书。福建地区书法家写样刻书,侯官林佶和闽县谢曦可称双峰并峙。

来自:古籍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