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修书亦修心”

 

——走近百年图书馆里的古籍守护人

 

       清晨的阳光透过层叠的梧桐叶,洒落在有着百年历史的安徽省图书馆建筑上,在这里,古籍修复师耿宁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小心翼翼地揭起一张“伤痕累累”的待修书页,对着光仔细查看,选配补书的纸张。这是古籍修复的重要一环,耿宁丝毫不敢怠慢。

       卷帙浩繁的古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古籍修复技艺已经流传千年,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古籍修复师们凭借高超的技法让历经岁月侵蚀的文字重焕光彩。近日,记者走进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对话这里的古籍守护人。

 

\

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室内,古籍修复师正在清点古籍页码。新华社记者 刘美子 摄

       1913年建馆的安徽省图书馆古籍资源丰富,作为中国建立较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这里藏有古籍线装书35万余册,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之一。

       在古籍修复室内的电脑前,耿宁和同事正在为一册明代隆庆四年的善本配纸。与大夫看病相似,古籍修复也需经过“诊”与“治”。修复前,古籍修复师要对古籍进行全面的检测分析,根据病虫害情况、破损级别、纸张类型等制定出修复方案。

       大型方桌拼接而成的修复案几上,镊子、排笔、棕刷、针、线等工具整齐地摆放着,一些待修的古籍有些书页板结成了“书砖”,有些脆化严重、千疮百孔。修复师们屏息静气,指尖的镊子游走于残损的书页间,轻轻地剥离缺损的书页。

       配纸是修复的关键一步。案几上的一摞摞纸材在普通人看来相差无几,耿宁一摸便知不同。“我们通过眼观、手摸、辨声来判断纸张类型,例如竹纸声音清脆,皮纸拉力强,有明显的纤维。”尽管如今有了纸张纤维检测仪、纸张测厚仪等新科技的加持,耿宁认为传统技法仍是古籍修复的魅力所在。

       选完纸张,耿宁来到染纸工作间,用板栗壳、橡子壳、黄檗等植物染料混合赭石等矿物染料,进行调配染纸。“古籍修复需最大程度还原古籍风貌,使其历史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呈现。”耿宁说。
 

来源:新华社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师耿宁正在修补古籍书页。(安徽省图书馆供图)

“85后”的耿宁是全国第一批古籍修复专业本科毕业生,2012年考入了安徽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6年的专业学习,10余年的修复实践,耿宁越来越理解导师、国家一级修复师潘美娣所说“修书亦修心”的含义,秉持“匠心”才是做好古籍修复的根本。

一本残损的古籍从开始修复到修好入库,大致要经过20多道工序。把支离破碎的碎片拼接复原,有时只能根据笔画和上下文一点点寻找线索。

2021年,耿宁动手修补《阙里文献考》其中的一册。当时,古籍因受潮严重霉蚀粘连,130多页的书有60多页全部粘在一起,纸张没有一点韧性,已经无法使用蒸揭法,耿宁只能用夹揭法慢慢剥离,前后共修了半年时间。

“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为每一片碎片找到复原的位置。”耿宁笑称,古籍修复就像是“修行”,要有独坐“冷板凳”的精神,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匠心”二字就是最好的诠释。

 

 

 

2021年,安徽省图书馆修复的徽州休宁《鱼鳞图册》(明万历木活字印本)修复前后对比图。(安徽省图书馆供图)

据安徽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安徽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石梅介绍,安徽省现有古籍约120万册,其中70家公藏单位已全部完成古旧线装书的普查登记,共计8万余部72万余册(件)。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在修复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2016年,安徽省图书馆挂牌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安徽传习所”,并积极与高校建立科研合作关系,推动科技赋能古籍活化。

“古籍是有生命的,古籍修复是活化利用的第一步,我们需要更多专业化、高水平人才的加入。”如今,耿宁和同事们面向读者策划开展一系列古籍修复传统技艺体验和非遗推广活动,推动古籍保护意识在大众中传播。

“一张张书页是我和古人对话的桥梁,一个个虫洞让我触摸历史留下的痕迹,一片片浮签是我和前辈思想的碰撞,守护古籍就是守护文明,我会带着这份匠心精进不休。”灯光下,耿宁轻抚书页,继续伏案忙碌。(记者刘美子)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