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书报刊精英
中国书报刊收藏精英

收藏精英:王必成

\

简介

      王必成,男,1962年2月6日出生,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获哲学学士学位。现任延安大职教授、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建筑工程系党总支书记,长安区政协委员。兼任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收藏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红色收藏联谊会副会长、陕西省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委员会主任、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陕西省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主任、西安秦砖汉瓦研究会理事等职。

      20多年来,钟爱红色收藏,致力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研究。共收藏马恩列斯毛等伟人著作、画像、红色文物以及历代教育文献8万余件。在专题收藏研究中,特别注重系列收藏,其中马恩列斯著作系列、毛泽东选集系列、毛泽东及伟人丝质、织棉大小像系列、全国山河一片红纪念章系列、历朝科举实物教育历史资料系列等最为珍贵;撰写研究论文、报告50余篇,《毛泽东选集珍贵版本收藏研究》在陕西日报、大学学报发表;曾在陕西、河北、北京、天津、四川、湖南等地义务向学生和社会各界作报告30余场,宣传延安精神,传播红色文化;2011年至2015年先后在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延安大学、大唐西市、朱雀展览馆举办红色收藏大型展览10余场;出席全国各类展览50余场;赠送红色书法2000多幅;2004年参加编写正式出版了21世纪陕西省高校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生发展新论》。先后向师生和社会各界赠红色书籍2000多册,向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图书馆捐赠书籍60本。并多次向地震灾区捐缴“特殊党费”,主持成立了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首个政治性学术团体—“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小组”,积极推行“大学生党员挂牌制度”。2011年,被学院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2—2013学年,被学院党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部分红色藏品展示

\

1万余枚各类毛泽东选集纪念章

\

大字本羊皮卷毛泽东选集五卷全

\ \ \
\ \ \
马恩列斯毛瓷板画50x80cm


附录:记者访谈

从黄土地走出来的红色收藏家
——记中国著名红色收藏家王必成

         记者:王小虎  张洁琼 王丹阳  孔卯  刘欢
 
     清晨,大队部的高音喇叭迎着冉冉升起的朝阳响起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熟悉的歌声让人热血沸腾,浑身充满力量。壮丽的八百里秦川,在巍峨绵延的秦岭山脉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之间展开了一幅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一条大河从这里潺潺淌过,这条河就是咱关中人的母亲河——渭河!她带着十三朝悠久的文明奔向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最终奔向那浩瀚无边的大海.......她孕育了富饶的渭河平原,也孕育了这个平原上一个古老的村庄——杜王村,三年困难时期的一个寒冬腊月,一个男孩儿就诞生于这个村庄。八百里秦川是他生命最初的起点和摇篮,滔滔的渭河水给了他流淌的血液,磅礴的黄土地培育了他豪放坚毅的性格,巍峨的秦岭山给了他强健不屈的骨骼!
     他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手捧红宝书,唱着东方红,在陕西渭河平原度过了金色的少年和激情岁月的中学生时代;在古都西安完成了他红色美好的大学时代;他走南闯北、历尽坎坷,搜集并整理了大量珍贵的红色革命历史文物;他三十年如一日,经济拮据又不惜重金,共收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伟人的著作、画像等红色文物数万件,他就是中国著名红色收藏家王必成。
     王必成,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故市镇杜王村人,出生于三年困难时期,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现任延安大学教授、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建筑工程系党总支书记,长安区政协委员,并兼任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收藏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红色收藏联谊会副会长、陕西省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委员会主任、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陕西省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委员会主任、西安秦砖汉瓦研究会理事、长安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
     在人生的艰难跋涉中,无数的挫折和磨难铸就了他高尚的品德,他抛弃了一切物质欲望,毅然选择了收藏,并致力于红色收藏事业!风雨过后是彩虹,如今他的收藏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精品珍品越来越多。延安大学党委书记刘建德教授高度赞誉他:“有志事必成,尽藏无价宝;红色之文化,激励后来人;赏来实震撼,祝愿攀高峰。”中国红色收藏专家李润波、彭援军、秦杰、杨翔飞等领导参观完他的大型红色收藏展览,在研讨会上指出:王必成的收藏品,精品多,规模大,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可以说稳居全国前三列。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专业委员会主任纪玉成带团亲临王必成红色收藏工作室参观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是什么让他如此执着?是什么激励他付出这样大的心血?是什么让他在困难重重面前依然坚持?又是什么让他在众多非议中痴心不改初衷?这是因为他为了报答一种恩情,为了他心中孜孜追求的梦想,还有他一生坚守的信仰!他说:“是毛主席,共产党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是党和毛主席用助学金供我上完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在他的收藏室有一对套印有“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的大忠字丝绸刺绣和木板雕刻的毛主席像,这是他最得意的珍藏品!
 

一、他唱着红歌从黄土地走来

    王必成,这位少年时代唱着红歌,从黄土地走出来的红色收藏家,小时候生活在渭河北岸的关中农村,家境十分贫寒,兄妹八个,父亲体弱,母亲多病,哥哥英年早逝,全家仅靠父亲一个人在生产队劳动,靠微薄的工分养家。家里孩子多,懂事的姐姐从六岁起就挑起了看家护院、照管姊妹的重担,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年幼的他怎能熟视无睹?每天想的是在哪里能弄到吃的,干些什么能为家里分担困难。年幼的他为了帮父亲养家,上渠砍柴,下地干活,扫树叶,拾柏朵,剥棉皮,挖药材,给队里种菜。小小的他干起大人们的活,吃的红薯面,穿的粗布衣,有好吃的他和姐姐总是先给弟弟妹妹,家里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揭开锅没有米下。荠荠菜、蚂蚱菜、萝卜缨子、红苕蔓、榆树叶、枸杞芽、莿蓟菜、蒲公英等这些农村路边沟壑里生长的野菜让他挖了个遍,这些野菜变成了他们家饭桌上的美味佳肴。
    十岁那年,他终于上了农村小学,上小学第一学期他就当上了班长,当年的语文课本是他的第一本红色教材,第一课毛主席万岁,第二课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课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他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的课本还保存得完好无损。在学校里,他学习特别刻苦,写字非常认真,如今写得一手好字。
小时候的他常读书入神,更爱书如命,可家里十分困难,买不起课外书,当年他能亲自拿回家看的唯一的一本小人书就是向同学借来的《鸡毛信》,他经常走四十里路到渭南县城书店去读、去看,看到妙语精句时,他常带了本子去抄写。当他痴迷于书海时,他忘记了吃饭,忘记了时间,往往要到书店关门时,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小学期间,他担任红小兵大队长,唱歌跳舞说快板,带领同学们唱革命歌曲—— “明亮的灯塔照航向,火红的太阳暖大地,灯塔就是毛泽东思想,太阳就是毛主席”。
     他最喜欢的还是听妈妈讲革命道理,听村里老人讲革命故事。从他记事起,妈妈就指着墙上贴着的毛主席画像和毛主席语录,告诉他“是毛主席让穷人翻了身,长大了一定要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念书。”尽管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但她懂得好多道理,特别是讲到刘胡兰、江姐时常情不自禁,孩子们深受感染!他全神贯注地听村东头的老红军王志喜老人给他讲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每当爷爷给他讲渭华起义、解放军过渭河的感人故事时,他一边听一边记,唯恐落下每一个情节、每一个细节!
    中学时期——初中在农村上,高中在镇上,还有渭南县城。伴随着全国上下红色歌曲的传唱和毛主席语录的诵读,他受到深深的感染。这一时期,作为班长的他,组织同学们诵读传唱红色经典。学校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他担任队长,带领同学们到田间地头,坐着马拉车到各个生产队巡回演唱。讲到这里,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当年自编自演的节目:“进门我看见了毛主席的像,幸福的浪花涌心头,老汉我今天真高兴啊,哎嗨哎嗨--真高兴,真高兴”!那字正腔圆的关中小调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就这样,白天在学校学习,业余时间参加演出,课余时间走“五七道路”,给学校养猪,一有时间还要回家帮父亲干农活。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他走进九口人仅住一个土炕的三间单边厦子的瓦房,在土炕栏边点亮自己用墨水瓶制作的煤油灯,骑着坐在冰冷的上炕石上面,温习功课,工工整整完成自己当天的作业。疼爱他的母亲,一边做针线活,一边看着他学习,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笑,那乐,是那样的幸福和神往!这时令他最高兴的一件事是,每当写完作业,油灯花欢快地发出轻微的噼啪声,开满了梅花瓣似的灯花,母亲望着烧过的灯芯上绽开出红红的灯芯花,就会舒心地说:“灯芯花开了,明天咱家又有喜事了啦!”
     因为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学习优秀,被推荐上了高中,担任团支部书记,除认真学习文化课以外,特别关注国家大事,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有一次,几个家庭成分高的同学,学校一直不让入团,王必成和组织委员步行几十里路,深入同学家庭进行外调后,在会上讲:“中央有文件,唯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才使得这几个同学顺利加入团组织。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当年的高中推荐他在公社万人大会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后来,家庭实在没有能力再让他上学了,当时叔父在新疆军区当参谋长,他准备投靠叔父去当兵,一连给叔父写了三封信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叔父一一回信打断了他当兵的念头,叔父在信中用他一生的体验写道:“娃呀!咱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没有一个上大学的,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多学知识,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你的命运…”而此时的他面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虽然内心对上学充满了期望,但由于家庭困难,不得不在高二第二学期就回家操起农活。
     由于他年幼体弱,干农活非常吃力。正值夏收,他从地里干活回来已经是疲惫不堪、眼冒金星、晕倒在地,醒来后他高声喊道:“烈日炎炎当空照,人在家中心在校;社会主义风雷涌,这般人才岂无用;从此立下苦心志,誓要成才进高校。”于是,他又背起书包,收拾行囊,从故市中学到信义中学再到瑞泉中学。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成为全村第一个大学生。这时全校老师为他考上大学欢心鼓舞,老师们不约而同的前来祝贺、为他送行。临行前他给老师们赠送了提前准备好的日记本,并在日记本的首页用漂亮秀丽的钢笔字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贫生无术知识少,喜逢恩师多指导;今日展翅飞翔去,揽月之时将恩报。”
     1983年9月,他带着老师亲人的叮嘱和寄托步入陕西师范大学的大门,校园道路两旁高耸挺拔的雪松和庄严宏伟的苏式图书馆大楼立刻映入他的眼帘,宽敞明亮的校舍,亲密无间的舍友,探求知识的同学,严格执教、治学严谨的老师,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自己所选择的名牌大学。很快他就当上了副班长、团支部书记、系团总支组织委员、团总支副书记。他活泼善学,热心为同学服务,不管是班里,还是系上,各项活动都搞的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给他代课的老师、教授看他字写得好,就让他用楷书给出版社抄写定稿本,送到出版社铅字排版。王必成先后用工整的钢笔字抄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史讲义》等十余部红色经典著作教材,老师夸赞他的字写得是“点点如桃,撇撇如刀”,赋予了他一定的酬劳。他每月都用这些钱给久病的母亲买当时学校食堂制作的大面包,自己舍不得吃,一板十二个,两板二十四个打成包,骑着借来的自行车,急行八十公里,送回老家,交给母亲,母亲望着汗流满面的孝顺儿子,泪眼婆娑,激动得热泪盈眶。
     但望子成才的母亲,并没有满足在每月送回的面包上,王必成说起1984年母亲最后一个生日的那天,常年患有心脏病的母亲躺在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和带有无限希望的目光,把儿子唤到身边,深情地说:“你上的是名牌师范大学,学的是政治教育,一定要听党的话,好好做人…”,“你唱歌唱得好,到今天还没有在家给妈唱过歌,今儿个想听你给妈唱一首…”此时此刻,王必成满眼泪花,唱起了《党啊!亲爱的妈妈》,母子两人的热泪交织在一起,是苦,更是甜!过了三个月,母亲带着期盼和未了的心愿,静静地躺在儿子的怀里,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到了大学二年级,老师们出书越来越多,王必成抄书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这时他看重的早已不是老师所给的酬劳。每当他走进老师的书房,看到书案上放着成套的《毛泽东选集》,望着书柜里排列整齐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列宁全集》,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他心里渴望着——“什么时候我能拥有这些红色巨著”从此,在王必成心中燃起了红色收藏的火种!
     这些红色经典如何才能得到?什么时候能像老师那样拥有那么多书?他陷入了沉思,苦苦的沉思。他在街道上转,在校园书店里看,一本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书价要四元六角钱,十本书要近五十多元,天哪!这整整是他两个月的生活费,只有望书兴叹!

二、他与红色收藏结缘三十载

     王必成真正迷上收藏,还是要从大学时期说起。上大学期间,他有幸认识了学校旁边一个收旧书的老人,王必成一边帮老人干活,一边寻找着自己想要的东西,终于在旧书堆中发现了一本发黄的竖排版《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好心的老人将这本书送给了他,他如获至宝,将有褶皱的书页整理平,压在自己的枕头底下,这第一本红色藏品让他爱不释手!一有空闲时间他就拿出这本心爱的《毛泽东选集》如饥似渴的阅读,《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成了他的座右铭,正是这本书,也正是这本书里的文章一次次吸引了他,一次次启发了他的人生、启发了他的学习、启发了他的工作…使他真正爱上了红色书籍、红色经典!于是,他暗下决心要从旧书店、旧书摊、收购站把这些书刊找回来,买回来!
     为了不让这些红色藏品在社会流失,遭到破坏;为了让下一代铭记这段红色革命历史,他从此选择走上了一条艰难而又快乐的红色收藏路程。他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无数个革命先烈在战火烽烟中抛头颅洒热血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拥有幸福生活的我们怎能忘记这段历史?怎能忘记英雄的功勋?对于先烈们的追思,我们的下一代唯有通过回顾重大历史事件和借助历史人物的遗存寄托哀思,追忆昔日的峥嵘岁月!作为记载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光辉奋斗史的红色文物、红色文献,承载着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精神文化,成为一代人独特的红色记忆。这些留存下来的红色藏品,无疑是珍贵的,无疑是教育下一代的经典历史资料。但是一个时期以来,这些弥足珍贵的红色经典伴随着这样那样的运动,散落、流失、毁坏巨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事的变迁,这些红色文物和文献资料越来越少,他心里常念两个字“抢救”!众所周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好多政治书刊成了过期的书刊,被处理,被毁坏。当时他清楚地记得,好多有价值的纸质东西都被当作废旧书刊处理掉,一车又一车废旧书刊被送进当年的西安西郊凹里村光明造纸厂,连环画、杂志、报纸、《毛泽东选集》等红色书籍非常多,很多好的书刊连同废纸一起被搅拌机打成纸浆。王必成看到这些场景,心里感到非常惋惜,这更加坚定了他抢救、保护和收藏红色经典的决心。于是,王必成在这些“废纸”堆里找到品相较好的红色经典,一一收藏起来。他收藏的第一份老报纸、第一份旧杂志,就是从这里淘到的。
     几十年来,王必成跑遍了西安所有的古旧书店、旧书摊、古玩市场,每逢周五在无极、周六在中北、周日在八仙庵,平时在城隍庙、回民街、西后地、庙后街、经二路、太华路、文艺路、翠华路、火车站、汽车站等地到处淘宝,从钟鼓楼到大雁塔,从北郊到南郊、从西郊到东郊,哪里有卖书的,他就到哪里去,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哪怕见到一本《毛泽东选集》,一份报纸,都要花钱购回,整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他深深的足迹。其中的艰辛和困惑,现在回想起来,令他不免有些心酸和落泪。
     90年代初的一个夏天,王必成在西安铁炉庙王女士家买了两大套《列宁全集》和几十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由于早上忘了吃早点,买完书已到下午两三点,他一个人两手提了七十多斤的书,要翻过青龙寺的大坡才能走到大路上,越走东西越沉,越走肚子越饿,连困带饿,几次晕倒在地。王必成经常是这样在古玩市场和朋友家里,一看见书就忘了一切,饭也顾不上吃,在一堆堆书中如饥似渴地找啊找、查呀查,每一次都搞得四肢无力,头晕眼花。在那种无法想象的苦里,他尝到了甜、得到了收获!
     在收藏过程中,王必成广交朋友,广泛收集,他利用互联网在网上结交了上千位藏友。几年前,王必成亲赴河南郑州拜访中国红色收藏第一人杨翔飞,买了两大包书,待人宽厚的杨翔飞又送了他一大包书,足足有二百多斤,当时没有赶上回西安的火车,王必成和外甥、还有他的学生三人将这些书肩扛手提,一步步艰难地往前走。实在走不动了,他把随身带的矿泉水和食品全扔掉,也没有舍得丢弃一本书。王必成回想起这段往事,感慨地说:“没有办法,谁让我爱书啊!”
     30多年来,为了收藏,王必成的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与世界30多个国家收藏爱好者建立了联系。看着房间里一排排摆放整齐的书籍,王必成向记者讲到:“西安的大街小巷在我的记忆里再熟悉不过了,那时的工资只有100多元,每一份藏品2元钱,还有更贵的,凭这些工资是远远不够的。”于是,王必成和妻子商量把家里值钱的家具卖掉来继续维持红色收藏。
一个高校教师仅仅靠工资要把收藏做大,难度相当大,非一般人所能为之。爱好广泛、知识广博的王必成,字画、古籍善本、古家具、古玩杂项样样精通。走进他家和他的收藏室,你就能真正感受到这一点。他宁愿卖掉其他类别的收藏品,也不愿卖一件红色藏品。他收藏其他类收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以藏养藏,正是以藏养藏,成就了他的红色收藏。
      家人的支持、朋友的帮助与王必成不懈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辉煌。王必成老师在平日里对很多朋友小孩儿无私的教育与栽培,使得不少藏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王必成解决了他一时的资金短缺,一些社会爱心人士也对他大力支持、义务为王必成的红色收藏事业做着贡献。王必成说,他要特别感谢的人很多,如中国政协报高级记者陈新利、张春宇老师、红色收藏家杨翔飞老师、汉中的张汉兴老师等,每次收到一本红色书籍都用邮件给王必成寄来,深情厚谊都包容在一个个邮包里!还有西安西郊的一位年近七十岁的董老先生,十年来为王必成提供的收藏品达20万元左右,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董老先生常年蹬着自行车、三轮车把书籍照片等亲自送到王必成的收藏室里。能得到家里人和这么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也是令王必成几十年收藏经历中最幸福的事情。
     记者在王必成180平方米的红色收藏室里看到:王必成共收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伟人的著作、画像、红色文物文献等10万件之多,并且分门别类,是国内少有的学院派收藏家。仅《毛泽东选集》就收藏了520多种语言版本,其中,按年代分有民国版、建国初期版、文革版、改革开放版;按语言分有中文版、少数民族版、盲文版,还有世界四十多个国家语言原版的毛泽东选集等。

三、他把红色主题专题收藏推向新高

     在收藏过程中,王必成善于总结,坚持走自己的路,他在红色主题、专题收藏的同时,更注重系列的红色收藏。目前,他的红色收藏主要有十个系列,分别是毛泽东选集系列、马恩列斯著作系列、共产党宣言系列、资本论系列、丝织织锦织棉刺绣品系列、油画版画胶木画瓷板画绘画植绒画系列、毛主席的光辉战斗历程——珍贵照片展示、徽章纪念章及大型挂章系列、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和有关共产党的中外早期刊物系列。这些收藏作品从多方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红色文化的丰富多彩,革命事业的伟大成就和革命伟人的丰功伟绩,呈献给大家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红色感动。
     王必成收藏的民国时期的系列《毛泽东选集》、新中国首批红色官版的《毛泽东选集》大全、毛主席巨幅丝织挂毯像、毛主席著作的定稿本、样本、讨论稿等,还有两本十七世纪的英文《共产党宣言》,都是重量级的藏品。
王必成作为教育工作者,又悉心搞收藏,他更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对藏品的研究上,把自己的红色收藏研究成果用在教书育人上,用在传播红色文化上。要做到这一点,无论对一个教师还是收藏者都是难能可贵的。王必成常说:“要想用科学理论教育学生,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两根巨大的精神支柱”。为此,王必成组建了陕西省高校中的第一个“马列主义学习小组”,首次推行“学生党员挂牌制度”,经常利用专题会议、报告会给师生和社会团体讲解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机联系起来,分析它们的共同之处,例如,《四书五经》中孟子注重内部修养,荀子注重社会实践,这就是马列主义的内外因关系原理,他将理论与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再用这种思想指导工作实践。
     位于革命圣地延安的延安大学,有王必成个人的红色收藏展览馆,不仅可供学生们参观学习,同时也欢迎社会各界和中外旅游者前来参观学习。驻足这里,你会发现:每一件藏品都是历史的缩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时代进步的脚印,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它们独特的故事。
     王必成是一个从陕西黄土地走出来的收藏家,更是一位红色收藏的研究者,是收藏界一个的典范。
     经过这么多年不断的收藏和积累,王必成认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至少应该具备这样四个条件:一是一定要收藏好的东西,藏品中的精品、珍品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这点非常重要。二是要具有一定的藏品研究、鉴赏能力。三是要有5至10年以上的藏龄,收藏的年份更是体现收藏的一个标尺。四是把自己的藏品拿出来和众人分享、交流,用红色藏品对人们进行马列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充分发挥藏品的社会作用和教化功能。
这些年来,王必成通过归档整理,把藏品分门别类,针对藏品的内容、价值进行社会理论研究,已撰写研讨论文80余篇。与此同时,王必成正在撰写500多万字的专著《东方升起红太阳》。
     王必成在进行红色收藏研究的同时,先后在陕西、北京、天津、四川等地向学生和社会各界作报告30余场,捐赠红色书籍1000多册。近年来,个人出资举办了“纪念建党90周年王必成红色收藏大型展览”和“纪念毛泽东诞辰118周年大型红色收藏展览”等大中型红色收藏展览10余场,参观人数达50余万人次;成功举办了“王必成红色收藏研讨会”、“王必成红色收藏红色诗歌朗诵会”。弘扬了延安精神,传播了红色文化。红色收藏不仅吸引了中国文化学者,同时也吸引了外国友人前来参观。美国著名学者Monte参观了王必成的红色收藏室后,对王必成的红色收藏如此丰富,深感惊叹和震撼,这位美国人领略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的革命历史和伟大功绩,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一再表示要把这种文化思想带到美国去。
     今年3月13日,西安市长安区的一批文化名人慕名到王必成的红色收藏室参观,王必成为大家通俗易懂地讲解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四书五经的关联。他说,只有在红色收藏中不断探讨、不断研究,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找到他们的共通之处。毛泽东是这种精神的传承者,毛泽东等一批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紧密结合,创立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将马列主义发展到了更高的境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同样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王必成作为大学老师又作为红色收藏大家的独特之处,就是将红色藏品研究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做了大量的探索,也使得他的思想观念和创新思维不断得到升华,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赞扬。
     王必成始终坚信收藏《毛泽东选集》和领袖们的著作,是为了更好地缅怀伟人,激励后人,陶冶自己。手捧着一本本心爱的红色著作,欣赏着一件件革命文物,用心回味每一件藏品的来历,痴心阅读每一篇光辉著作,深刻领会伟人思想的内涵和真谛,犹如与各个时期的领袖人物在促膝交谈,聆听他们的谆谆教诲,是最令王必成他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思绪万千、回味无穷的事情。于是,他这几十年的苦和累,全都融化在这红色的海洋里。
     谈到今后的打算,王必成对记者说:“我一直有两个心愿,一是把红色经典收藏作为我毕生的信念和事业去追求,去发展;二是甘做红色文化的传承人、终生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做出不懈的努力,更愿为社会研究、教育教学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目前,正在各界红色文化热心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下,筹办一座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王必成红色收藏博物馆。”

 
2013年3月22日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