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连环画

为什么现在连环画不再流行而成为了收藏品


       连环画在中国有着特殊的文化特色与魅力,他影响了几代人,而今又成为了大众收藏品,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对连环画的了解又知多少?今天我分享了图书馆研究员徐志的文章,便是解开连环画在当今时代的遭遇和发展趋势,以及连环画收藏热形成的过程。
 \
连环画也称作小人书,无论男女老少都喜爱

      连环画的艺术特点

      中国连环画与中国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就是中国画“白描”的再运用。中国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六朝的谢赫提出“六达”,五代的荆浩提出“六要”,核心都是要求中国画需达到“气质俱盛”、“气韵生动”的审美标准,讲究笔墨的运用和线的运用。中国画以线描为基础,以线作为造型的基本手段,着力于线的疏密、粗细、顿挫、虚实构成来强化其表现,使之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并达到物体形神质量的体现,中国传统连环画就是中国画“白描”线描”“勾勒”的再现。
      近代以后,随着西学东渐进程的逐步加快,部分作家与作品注重吸收西画的某些长处,用钢笔画、插图形式表现,强调素描表现关系及线条的排列组织,强调黑白灰的整体效果,大量采用写实手法,形成广中国连环画的又一形式。

      连环画历史渊源

      中国连环画艺术渊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据史记载,连环画起源于公元前15世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就有记栽战争事迹的图案。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连环故事画的维形就巳经破壳而出,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上所创作的情节画,是我国最早萌发的连环性质的图画。东汉以后,佛教开始传人我国,关于佛经故事和佛经人物的图凼盛行起来,这种画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开始在绘画以外,有了“榜题即说明文字广具有代表性的敦煌壁画。历经南北朝到唐代的萌芽期,到雕版发达的宋代,书籍中已经出现了连续性的插图。元、明的小说和剧本中连环性的插图更加盛行了。连环画中画与文字的关系、地位、主次、轻重,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进变化,历经单幅画、情节画的画面分割等曲折经历,形成了文宇图画相对固定的创作模式。
\ 民国中华书局出版的连环画
 
      到了清末,石印输人中国,产牛了石印年画,印刷成本低廉,很快得到发展。石印年画开始于“回回图”。所谓“回回图”即每一篇都有插图,每一回都有插图的意思。如光绪十年(1884)印行的《聊斋》、《三国志》、《水浒》、《红楼梦》等,是最早的“回回图”本子。以后逐渐发展到在画曲上加文字说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第一部加文宇说明的连环画是《薛仁贵征东》。往后又发展到民间故事。此间还出现了许多以生产为题材的连环图,给连环画增添广新的内容。
      连环画真正得到巩固与发展,是在20世纪20、30年代(1921—1931)。这时不但从事绘画的人多广很多还具有比较好的技术,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此时连环画的主要题材,是神怪和武侠。
      当时对连环画的称呼也不统一,北京叫“小人书”,两广叫“公仔书”,浙江叫“菩萨书”,汉口叫“伢伢书”,上海叫“图画书”,一直到民国十四年(1925),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一部《西游记》,定名为“连环图画”,这一名称“不胫而走”,被读者认可。后来因"图”与“画”意义重复,且读起来不顺,索性去掉“图”字,习惯性地称为“连环画"。
      连环画出现对白,始于民国十年(1921)。但并不普遍,直到民国十八年(1929)上海上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连环画作者才开始普遍采用在画面上开口著录对话的方式,这种形式一直沿用到现在。
      在1925-1929的几年中,上海的世界书局先后出版了五部长篇连环画,分别是《连环图画三国志》、《连环图画水浒》、《连环图画西游记》、《连环图画封神榜》、《连环图画岳飞传》。连环画的样式开始逐步完善,国内各大城市的发行网络不断壮大,面向东南亚的发行渠道也初步通畅,连环画的发行最急剧上升,出版商增多。这辟出版商争抢画家,网罗画稿,一大批有绘画才能的人才被网罗进连环画的创作队伍。
      当时除了上海书局五部长篇连环画的作者陈丹旭、李树丞.金少梅、章兴端外,还有较为著名的朱润斋、刘伯良、周云舫、沈曼支.赵宏本、钱笑呆,严绍唐、陈光镒、汪玉山、梅颜华等,其中有不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仍从事连环両创作。
      这时期的连环画常常在画刊和报纸上连载,不少内容因其消遣娱乐性增加了报纸的发行量,有一些作品反映出了大众生活的疾苦,艺术精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叶浅予作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王先生》、张乐平发表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三毛迎解放》,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连环典在题材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表现生活为主,选题不断拓宽,大凡古典文学名著、戏剧电影、外国文学、童话神话、现代英雄人物、革命先烈故事等,都纳人了连环画创作、改编的题材范围。
      首先是连环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在传统以线描为主的基调下,又有线描加褶皱、素描、钢笔复线、水墨、水彩、木刻、剪纸等形式。画家们的创作特长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挥,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其次为连环画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环境,从中央到地方,齐全了连环画编辑、创作部门,开办了连环画的出版机构,创办了影响较大的《连环画报》。同时又把连环画文学脚本提到了更高的地位,从连环画的内容情节和主题思想的质量把关上推动了连画的发展。
      再次新老连环画画家创作热情高涨。老画家赵宏本、钱笑呆合作的《三打白骨精》,刘继卣的《鸡毛信》、《东郭先生》以熟练的造型能力,把连环的创作推向了高潮,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连环画以健康有益的思想内容和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实现广质的飞跃。
“文革”期间,连环画的创作整体低迷,连环画与整个文艺一样,都受到时代的局限,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期间的连环画品种单一,突出政治和阶级斗争,其中“样板戏”连环画最具代表性。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连环画艺术以其“短、平、快”的特点,发挥了革命的战斗功能,反映“文革”创伤的作品应运而生,如陈宣明等创作的《伤痕》、《枫》等作品,敢于打破禁区,反映了人民强烈的“拨乱反正”愿望,喊出了时代的呼声。20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我国连环画事业迎来了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连环画的边缘化命运
      连环画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有些闪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有些镌刻着时代的印记,有些则承接着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延续。
 \连环画拍卖市场如今火热
 
      连环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兴盛和衰微都不是偶然的。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的生活、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小人书”是人们的主要读物,在当时担当了青少年文化启蒙和社会“扫盲”的任务,这一时期是连环画艺术的黄金时代。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娱乐的内容不断丰富,连环画日渐式微。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网络和媒体的迅猛发展,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激烈撞击和交融影响,人们的阅读兴趣渐趋多元化,精英文学的统治地位随着平民文学的兴起开始动摇,人们的注意力开始向电影、电视剧、动漫、网络文艺、个性化阅读等诸多角度发散,连环画创作和阅读陷入低迷,其边缘化命运在所难免。20世纪80年代前出版的连环画作品,现已基本淡出了平民阅读的视野,进入厂文化收藏的行列。连环画艺术的表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文化生活表现出多元的追求。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了利润至上的出版模式,连环画市场面窄,利润低,难以刺激出版。三是网络、媒体和影视事业的强势发展,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传统阅读的主导地位已经丧失,连环颇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是连环画衰微的必然原因。四是中外文化交流造成了连环画创作风格的转型,传统连环脚传承了中国国画的精髓,讲究绘画和文学脚本的完美融合,现代连环画受日韩漫画和卡通的影响,片面追求效率和速度,丧失了连环画原初的审美趣味。
来源:书藏网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