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学术争鸣

 

出土文献里的古人生活

 

\

《出土文献名物考》范常喜 著 中华书局
 

       中山大学范常喜先生新著《出土文献名物考》,作为陈伟武先生主编的“战国文字诂林书”的第一种,近日由中华书局出版了。

       该书收录作者2015年至2021年间发表的关于出土文献名物考证的论文29篇,分为战国楚简牍名物考、秦汉简牍名物考、其他出土文献名物考三编,所考多发前人所未发,结论合理可靠,如指出望山遣册旧释“彤”当改释作“彤幵”,是一种旗帜;楚简遣册所记的“桊”当读作“梡”,瑟桊(梡)指瑟座;土山屯汉墓衣物疏等所记“疏牙”“须牙”均指牙签类净齿物件;九里墩建鼓座铭文中的自名“鳧(跗)鼓”是装有跗足的鼓。此外,在各篇考证中还有不少触类旁通的字词考释意见,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古代名物研究尤其是出土文献名物研究属于非常小众的学术领域,诚如作者所说,“目前从事出土文献名物词研究的学者并不太多,主要原因还是这个小领域涉及考古、文物、古文献、古文字等诸多方面”。换言之,出土文献名物词的解诂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结合传世与出土的文字、实物、图像等材料进行综合探讨,难度很大。作者勇于在那些已被研究多遍的“旧”材料(如信阳楚简、望山楚简、包山楚简、马王堆简帛等)中,结合新材料、探寻新视角、发现新问题,并提出创新性见解,使得相关材料的新价值得以掘发,功莫大焉。该书所考,涉及礼器、乐器、车马器、妆具、饮食、地名、职官机构等,还“对一些名物的命名理据、形制、用途、用法、源流及相关物质文化作了探讨”,多角度展现了古人丰富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世界。

       该书充满了作者对学术的热爱和对读者的诚意。其一,将不同类型与风格的单篇论文整合成一书,使之成为一个可读性更强的有机整体,同时对原发表时删减的内容和图片作了恢复,不少内容以“编按”的形式补充了新的出土资料及新的研究观点,书末还附上了“所考名物字词索引”“论文原发表出处”等信息,使得阅读该书既可省去查找论文原发表刊物的辛劳,还可了解到对相关问题更为充实完整的论证。其二,书中各篇的行文展现了作者鲜明的研究路径:先完整呈现“所在辞例与诸家观点”,再提出自己具体的考证意见,令读者如同看侦探破案一般愉悦。其三,该书“利用出土实物的对应并结合古书中的相关记载,对出土文献中的疑难名物词进行训释”的考证方法对相关研究颇具借鉴价值。其四,该书附录一是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对作者的访谈,除谈及作者学习与研究经历外,更多的是对青年学生学习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金玉良言,如“无病呻吟之作不写,自欺欺人之文不发,一鸡两吃之事莫作,故意隐匿、自抄他抄之事莫为”“只有船靠岸,没有岸靠船”等忠告,值得青年学子记取。

       书中有个别细节问题或可进一步推敲,如《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名物词札记三则》第二则“圂氾毋木叟”中,将“圂氾”理解为猪圈、厕所内的粪水漫溢,似有可商之处。“氾”固然可以按泛滥理解,“圂”却不好理解为“猪圈、厕所内的粪水”,“氾”恐怕还是理解为名词更宜。书中也还存在一些小疏漏,如第87页第4行“守禦器簿”之“禦”为“御”之误植,第133页倒数第5行“我们可以对《上博二·子羔》中的‘三咎’一语作出新的解释”,“三咎”应是“玄咎”之笔误。(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
 

来源:中华读书报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