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云南为40余万册古籍“上户口”

 

       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古籍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截至目前,累计普查登记各类古籍及民国线装书46万余册。古籍方面,完成登记汉文古籍37万余册,傣文古籍23000余册,彝文古籍230册,藏文古籍2285叶。

       云南古籍文献卷帙浩繁,分藏于各地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寺庙和民间等。据初步估算,云南省古籍文献存量可能有近百万册(件),其中少数民族古籍存量达10万余册(件)。

       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颜艳萍介绍,自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工作人员深入云南各地,对存藏各地的古籍进行普查登记,近年来还创新引入“专家+志愿者”模式,从高校等机构招募大批志愿者,经统一培训后投入到普查工作中,他们详细记录了每部古籍的分类、年代、著者、版本、装帧形式、册数、收藏单位等基本信息及其破损情况、保存状况等,大力推进了云南省古籍普查工作进程。
 


普查志愿者在云南省双柏县开展彝文古籍普查 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供图

       据介绍,目前已完成普查登记的古籍文献内容丰富,涵盖儒家经典、地方文献、文学艺术等多领域。随着普查工作不断深入,一批珍稀古籍逐渐“走出深闺”。其中,大理国写经《护国司南钞》《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彝文古籍《查姆》《百乐书》、清代傣文贝叶经《粘响》、清抄本纳西族《东巴舞谱》等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颜艳萍说:“古籍保护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持久战。”一些珍稀古籍流传民间,因年代久远、保存条件差等导致页面残损严重,另有一些少数民族口传古籍传承人离世,导致部分口传古籍面临失传风险,颜艳萍表示,“我们要在开展好普查工作的同时,综合施策保护好这批民族文化瑰宝”。



普查志愿者们开展古籍信息登记 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供图

       近年来,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持续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为大批珍稀古籍留下影像资料;同时,组织古籍修复专家跟踪调研古籍破损情况,制定专业修复计划,其中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修复导师杨利群团队研发的“人工纸浆补书法”,极大提升了藏文古籍等少数民族古籍的修复质量。(记者许万虎 严勇)

 

来源:新华网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