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旧书
韬 茗 文/图
\

  笔者曾于长治城隍庙淘到一册“破”书——《太谷县旧志辑略》。之所以称“破”,因为这本线装书的品相至多能达到六品。如此品相往往被藏书者称之为“鸡肋”。当时收入行囊是因为这书有几点特别之处:第一,此书为字帖,字形端正,结构严谨,笔力刚劲,有欧柳风骨;第二,此书内容为地方志;第三,从序文看,此书与学校教育有关,似乎可归于教科书一类;第四,书衣、原书封面与扉页的书名不同。
 
  封面题签仅存下半,《□□□楷书》由常髯(常赞春1872年—1941年,字子襄,号髯翁,山西榆次人,著名的晋商常氏后人。毕生笃学经史、文学,考据金石书画颇精。书法篆刻,自立高标,是清末民初三晋卓有成就的书法、篆刻大家。)用谬篆题写。按说《□□□楷书》当为此书正式书名,扉页谬篆题“写字蒙引”四个大字,无款。但此书原主人在外加的书衣上所题书名是《太谷县旧志辑略》,此题与内容一致。书内副页版权牌记也有些特殊,中心竖印仿佛素描立体墨锭一枚,正面框内竖行“太谷平民工厂石印”,字体似篆似隶,无印刷时间。从序文的落款时间“丁卯夏五”推断,印书不会早于民国十六年即公元1927年6月。
  全书二十八双页,高约27.5、宽约14.8厘米。白宣纸石印。扉页与序文为细线单框,无界行,框20.5×10.2厘米。序文行书,页四行,三页。正文细线为格,页四行,行八字,格为2.7厘米见方。《辑略》分为疆域、关隘、津梁、沿革、山川、水利、城池、古迹、十景、风俗及田赋户口等十一部分。简明扼要地向“蒙童”介绍了太谷的人文地理、历史沿革等概况,用现在的话来说就算是太谷的乡土教材吧!
 
  序中叙及此书缘起:“此余光绪戊申岁(光绪34年,公元1908年)所辑旧志也。时方代友人任县高等小校学监。校长孟雨林属纪梗概,括(?)以韵言,拟为学生课外之课。卒(?),亦弗果用,弃故纸堆中二十年矣。即今观之,已为陈迹,既不适用。旧(?)事重提,属为平民工厂书印品,照录一过,俾邑之学子藉习字时,胸(?)底目中稍熟其略,有裨或差胜于杂字千文欤。”(序中多有冷字、异写,如图。括号中带问号的字,辨识正确与否,断句亦有浅陋不当之处,望识者赐教。)

  说了半天怎么不说说此书的作者呢?是呀,一开始我也是一头雾水,搞不清楚作者是谁。序文落款“丁卯夏五错铁(“铁”行草写作“金截”,初不识)并识于檾(qǐng一种植物,今作苘)斋”,下钤“惕山”阳文印一方,无作者姓氏。书后落款“金截(二字合为一字左右结构,下同)山叔子书”,亦无姓氏。“金截”一字翻了《辞海》等字典查不到。最后只得请出《康熙》他老人家了,“铁,古作‘金截’”,“‘金截’山”就是“铁山”。可仅知其名是不够的,还是无法确知作者是谁。刚说“花明”又入“柳暗”,作者之谜一时又陷入困境。收藏的乐趣对我来说就是破谜解惑、积累知识的过程。
 
  六月中旬,徐州举办收藏品交流会,吾与书友老季结伴而行。在会上徐州一位书法老师看上这本“破”书,他对“金截”一字也是模棱两可,说会不会是山西书家赵铁山?若是赵铁山的真可谓难得!他不敢确定,当然也就不敢出价了。不过他这无意一提,我记在心里,回到家马上搜索“赵铁山”!
 
  赵铁山,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生于晋商古城山西太谷,名昌燮,号汉痴、柴翁,字铁山,亦署惕山、错铁、铁栅、心隐庵主人等。网上多引用《山西书法通鉴》说先生为“宣统六年拔贡”,我纳了闷了,宣统朝总共才坐了三年,何以冒出个“宣统六年”来?因手头没有《山西书法通鉴》,一时无法查对,但《通鉴》作者在博客介绍赵铁山的博文中也赫然写着“宣统六年(1909年)拔贡”,看来“谬种”出乎于此。余在这位先生的博客回复中指误并求教一些有关赵铁山的问题,没想到“谬种”非但没改,更没得到“赐教”,第二天博主就把我的回复删了,大千世界,存此一笑。铁山先生宣统元年(1909年)拔贡,曾任吏部文选司和农工商部庶务司主事,六品京官。因其淡于仕途,做官不满一年旋归故里,名其居“心隐庵”。潜心翰墨,浸淫文史,可见先生志趣不在庙堂。
 
  赵家也是以经商起家,晚清为太谷城内四大家族之一。其主要商业在南方,总号设于徐州,名“义聚公”,经营典当业。赵家在彭城还设有“谨丰典”当铺、“树慎成”钱庄;砀山设“公慎栈”、“笃慎昌”粮栈,上海、太原等地也有商号……仅徐州的“谨丰典”当铺就占房千余间,店员二百多人,足见其财力雄厚,徐州的典当业和银钱业几乎被赵家长期垄断。赵铁山平时到太谷城内东大街“静丰得”柜上处理号事,闲暇时寄情笔墨。先生楷书出自《九成宫》、《皇甫诞君》,颇得欧阳率更风骨;篆隶古朴,有钟鼎金石气象;行书专攻李北海,形态刚毅,笔力洒脱。赵铁山先生真草隶篆,四体皆精,自具风格。
 
  初辑《太谷县旧志辑略》时,赵铁山先生三十一岁,而再次书写“照录一过”时,先生已是半百之人了。当时款署檾斋,可知此斋号为先生晚年所用。据赵铁山哲嗣赵子言回忆其父的文章中提到:“1908年以前,本县高级小学校因人事不协调,辞职人员牵动全局,几有不能成立之势。经邑绅武注东请学界同仁出面维持,要先父襄助校事。”此即《太谷县旧志辑略》序中所言“代友人任县高等小校学监”一事之梗概。
 
  1925年,孔祥熙以太谷铭贤学校校长的名义,请赵铁山代铭贤学校书写挽孙中山先生联,不知联句是否亦出自铁山先生,今引联如下:
  公真做到千秋不朽,浩气常存,矧遇害于伦敦,出亡于日本,受迫于珠海,历四十年艰苦卓绝,始终弗渝,卒赢得铁血成功,河山再造,疮痍满目,犹力疾为民,国内正蜩螗,忍与列宁同撒手;
  我愧未为万骨之枯,余生何补,即幽囚在湘楚,被刺在春申,鏖战在金陵,经几多次险阻艰难,牺牲罔恤,实指望鞠躬尽瘁,肝胆论交,毁誉无端,而独行其是,兴中铭誓约,愿如豫让报知心。
 
  晚清遗老康有为曾对“三晋第一书家”赵铁山的书法赞赏不已:“大江以北,无出其右。”后赵铁山博得“华北第一支名笔”、“南吴(昌硕)北赵(铁山)”之誉。其书法匾额至今还高悬于三晋大地上,如乔家大院的砖雕《省分箴》照壁、临汾鼓楼“声寄河汾”匾、临汾“博物馆”三字匾、太谷“大觉寺”匾、“太谷图书馆”匾、“山西省银行”匾等,曾为阎锡山书写《降旗训话》。
 
\
乔家大院《省分箴》照壁 赵昌燮书(此图片取自于网络)
 
  然而,更令我钦佩的是铁山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拒任伪职时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他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日记中写道“中国今日,唯你与我,我即是你,你即是我,你我不分,中国一人,中国有人,中国其存”,忧国忧民同仇敌忾的赤子之情跃然纸上。1937年11月,日军攻陷太谷城。日伪政权需要拉拢一些地方的知名人士为其维持社会秩序,强化统治。在这民族存亡之际,一个拥有商业家资的封建文人,竟置家财身命于不顾,断然拒绝为侵略者出面“维持”,拒任“维持会长”伪职,能保持这一分民族气节的确难能可贵。后赵家花布庄“静丰得”被炸起火,邑人频传赵铁山死难,先生则将错就错,诈死隐居,更名赵侃,足不出户,整整隐居了八年,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前夕逝世,享年六十九岁。著有《檾(絅)斋诗文集》、《读书杂钞》等。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