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旧书

“伊氏书屋”的守护人

2016-05-16 10:26:24

而今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大部分年青人在智能手机上阅看新闻、读小说已成为时尚,为此阅读纸质书刊的人逐渐减少。

 

伊氏书屋正门

 

伊氏书屋正门

而今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大部分年青人在智能手机上阅看新闻、读小说已成为时尚,为此阅读纸质书刊的人逐渐减少。但传统的纸质书刊还是有人阅读的,在梅州城的老街还有人到“伊氏书屋” 看书。

人们在梅州市江北老城区逛街时,可看到文保路与元城路一小巷交叉处墙壁上张贴着“伊氏书屋由此进”的红色醒目广告纸,顺着箭头指示的地址是北门外2号的一幢二层老民居,民居大门横联正是用繁体字书写的“伊氏书屋”。书屋是座中西合壁的客家民居,也是上世纪众多就读梅州中学的学生的寄宿地。而今书屋藏书约万本由伊炳荪和其侄儿伊发忠管理,图书对外开放,免费借阅,好些文学爱好者前来参观。

据《梅州市伊氏渊源》记载:梅州伊氏于明代成化二年(即1466年)由福建宁化县迁梅县城郊大浪口定居。伊炳荪祖父在1925年购得北门外2号的张姓旧屋,经修整扩建为现在的中西合璧式两层楼屋,取屋名:“伊氏书屋”。因祖上崇文重教,非常重视收集书刊。仅伊炳荪的叔父伊钦恒(华南农学院教授),收藏不少中外图书,其中有珍藏本《光绪嘉应州志》和旧时中小学教科书。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伊钦恒曾在梅县任教,他曾编有供学生阅读的乡土教材《梅县历史》,那时周边的群众,包括以前设在旁边的光远小学师生,经常到“伊氏书屋”借阅书刊。

而今祖屋厅堂上,还保存着一块伊秉绶写的“敦重” 木匾成为文物,木匾长1、225米,宽0、47米。伊秉绶(1754—1815)福建宁化城关人,清朝乾隆五十四年会试中进士,曾任惠州和扬州知府、授刑部主事等职是清代大书法家,素有“南伊北邓”的美誉。1990年3月16日,羊城晚报(海外版)报道了《 梅州发现清代大书法家伊秉绶写的匾“敦重”》 后,“伊氏书屋”受人关注。

1966年秋是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书屋的图书没有受毁损,这应归功与伊炳荪老师和当时在读高中的伊发忠保存了书屋的藏书。据伊炳荪说:书屋藏书中有一本抗日战争时期军队出版的杂志,杂志内有他姐夫王志凌的军事论文。王志凌梅县松源镇人,抗日战争期间曾任团长,为了不株连亲属被他烧毁了。1980年后,王志凌的儿子惠州学院中文系教师王崇欣知道此事甚为惋惜。可喜的是书屋还保存有王崇欣母亲伊翠英(毕业于广州美术专科学校)的刺绣作品《狮》《鸟》两幅,他要回一幅《鸟》作留念。而今《狮》还在书房中展出,引起参观人的关注,有人拍照上网传阅。

“伊氏书屋”的后人大部分在外地工作,现在还在北门外居住有伊炳荪和其侄儿伊发忠两大家。叔侄两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就买来电脑写作。今年81岁的伊炳荪曾任小学教师,素来爱买书看书,喜作诗词,主编有《梅州市伊氏渊源》,他有文章向报刊投稿发表。伊发忠也是70多岁的老人,身残志坚,30年前自食其力办起梅州市民政福利厂,因业绩突出而选为梅州市政协委员;他读中学时曾是《新梅中》校刊通讯员、绘画员;离开学校后除了向报刊投稿外长期任梅州中学各届校友联络员和《梅州中学“老三届” 毕业40周年纪念册》和光盘编辑;因他钟爱文学坚持笔耕有文章在报刊发表,被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残联分会会员。

改革开放后,伊炳荪在祖屋旁建了幢自己的楼房,为方便整理、保管“文革”劫难后留存下来的祖上书刊,他和侄子伊发忠商量,将这些书刊移至他的住居内,自制木质书架归类存放,并实行对外免费借阅。自此,伊炳荪和伊发忠两人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购书、看书、管书上面了。

随着前来看书、借书的人越来越多,为充实书刊数量,伊炳荪索性每月从自己微薄的退休金中拿出一部分到书店或街边地摊买各类书刊,他还与熟识的废品回收店联系:如若收到有旧书报,就以略高于收购成本价转卖给他。

2015年,伊炳荪还接受朋友的建议,将全部木质书架置换为不锈钢的,在外面路口显眼处张贴书屋示意图,方便想借阅书的人顺利找到书屋。伊炳荪老人说:“我的住居虽简陋,但我们叔侄两家人的同学朋友都很喜欢前来谈天说地。”经过几十年的购置,伊炳荪家的藏书从最初的约千册到现在的近万册,近十排的书架上摆满了政治、经济、历史、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实用农业技术和少儿读物等各类书刊。其中有供儿童阅读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出版的连环画。图书在电脑上分类造册,并制有《借书登记表》。周边的罗姓、杨姓、李姓等老人、小孩成了伊炳荪家的常客,送水、送煤气的工人也不时会来借书看,而每次伊炳荪及其家人都会热情招呼,让他们自主择书,“我们每次都会向借书的人说,只要喜欢看,就可以借去,不用租钱,但一定要记得归还”。

“伊氏书屋” 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今年1月4日,梅州日报刊登了《爱书老人变祖屋为书屋》文章,好些文学爱好者是在报刊和网页上看到的信息后前来参观“伊氏书屋”。

兴宁市的文学爱好者张长兴、张发涛、刘波中等到梅州市参加姓氏文化会议后,特前来参观书屋。刘特开是梅州市农校退休老师,70年前他就读梅州中学时住宿在“伊氏书屋”,他看了梅州日报的文章后特送两本自已的专著《青山留足迹,花果满枝头刘特开柑柚科研论文集》给书屋收藏。这些赠书人中好些都会在门前和书架前与伊炳荪叔侄留影,有人还用微信和博文在网页上发给文友。今年3月,福建省女作家邓一笑看了何日胜教授微信后,依信息找到了“伊氏书屋”,送她著的《尘世帐单》2本给书室收藏。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拟再版华南农学院伊钦恒教授编著的园艺专业书《花镜》。为此征求家属意见,出版社的叶先生与梅州日报社联系寻找伊钦恒家属,叶先生先寻找到伊炳荪,伊炳荪再与居住在佛山的伊钦恒儿子伊昕荪联系。因伊钦恒年老已故,今年5月伊昕荪己与出版社签约再版《花镜》合约。

有些人知道伊炳荪叔侄俩买书藏书、免费外借书的事情后,也有人赠书给他们。我与伊炳荪是文友,我送有书刊给书室,还介绍文友到书屋参观,有好些文友赠书书屋。北京的冯秀珍教授(女),嘉应学院的肖文评教授、周云水博士、何日胜教授等;梅州籍作家程儒章、张汉廷、林作尧、张报采等约百位著书人送书给书屋。我还陪同金山办事处文化站的刘建新同志参观了“伊氏书屋”。刘建新把书屋的情况汇报领导,领导特前来参观“伊氏书屋”同意拨款修饰书屋增添设备。

我问伊炳荪老人为何会想到将收藏购置的书免费供人外借阅读时。老人笑笑说:“古人有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明智。这些书不但我自己看,也让大家看,扩大了书籍的价值,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读书风气。我的曾孙女,因为受大家的感染,才三四岁就会自己从书架上拿自己喜欢的小人书(连环画)来看。祖屋取名‘伊氏书屋’,我算是让祖屋实至名归了。”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收藏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