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旧书
旧书的底蕴

\

 

中国人淘书的历史从何时开始,已无可考。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在市场上印刷体书籍种类十分繁多;一部分读书人因经济条件限制,买不起新书,因此到旧书摊选买旧书;而收购和出售旧书又有利可图;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会出现淘书这一文化现象。据一些书话家的记载,晚清民初、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旧书摊、旧书店在上海、北京(北平)十分兴盛。文革期间,旧书摊、旧书店被扫荡以尽;直到邓小平复出整顿以后,旧书摊、旧书店才稍稍复苏。新时期到来,旧书摊、旧书店立时崛起。但进入二十一世纪数码时代后,旧书摊、旧书店又开始逐渐衰落,淘书人已日见其少。在此情况下,有书话家韦泱其人者,出面为旧书业、淘书者鼓与呼。由上海辞书出版社于20136月出了一本书《旧书的底蕴》,其旨归则在于:彰显旧书底蕴,提升淘书品位。韦泱把旧书的意义和价值分为三个层次:

 

一、旧书是一大笔文化财富。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旧木简、旧竹简(也就是当时的书)、旧书出世以后,总要遭遇刀兵水火的命运,更不要说像秦始皇那样的全国性焚书了。所以,遗留至今的旧书,是一笔很大的文化财富。从古墓中出土的木简、竹简,如今已是价值连城。即使是旧书精装本彩印的《故纸堆》,皇皇十大册,各类故纸少说也有二三千种,地契、股票、信札、税单、广告等等,折射出明清以降的社会风貌。其价值和意义,不能仅仅以人民币估价的。抗战爆发后,由浙江省战时木刻研究会创办的木刻用品供应社所制作的木刻刀,一盒六把,经过半个世纪,刀刃稍有锈斑,但仍完好可用,刀柄已显浅黄色,手感依然清爽,仿佛还留着镌刻者的无数次摩挲的手温。它被韦泱淘得后,让三位年逾九轶的木刻界前辈(按:指杨可扬、邵克萍、杨涵),对那段沧桑岁月有更为刻骨铭心的记忆与感慨

 

二、旧书代表了某种文化传统。譬如,旧书中常夹有藏书票,鲁迅先生无疑是引路人,他总计收藏藏书票二十四种,至为珍贵。郁达夫、宋春舫、施蛰存,或介绍、收藏过藏书票;或设计过自己的藏书票。诗人、翻译家孙大雨,赵萝蕤,作家温梓川也都喜欢选择合意的藏书票为己所用。藏书票文化无疑是一种传统。再如连环画,从晚清民国年间的连环画算起已有百年多的历史,连环画旧书也代表了一种文化传统。至于旧书中的书信文本文化、日记文本文化、书衣文化,也都是可贵的文化传统。继承旧书内蕴的文化传统,十分必要。

 

三、旧书中保留有中华文化中的大量民主性精华。文化有精华、糟粕之分,有的民主性精华占优势;有的封建性糟粕为主导。经过时间和读者筛选留存下来的旧书,其中民主性精华是主要的。孙伏园编辑的《晨报副刊》,鲁迅有不少文章刊于此报。韦泱淘得的《晨报副刊》第100期、第101期,即有何一公的剧本《谁的爱》、孙席珍的《寒食节夜过作家门外》等名文。冒舒湮的《愚昧比贫穷更可怕》,费在山的《缘缘录》,刘金的《笨拙的颂歌》,丁英(丁景唐)编写的《怎样收集民歌》等现已罕见的旧报、旧刊、旧书,虽然出自不同年代的不同作者,都有民主性的精华在。

 

通过对旧书三个文化层次的介绍和评论,彰显了韦泱旧书的底蕴所在。由此可见,旧书摊、旧书铺、旧书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郑振铎、巴金、阿英、叶灵凤、施蛰存、王辛笛、黄裳、丁景唐等文化名人甘心情愿做淘书人,在旧书摊上弯腰屈背,在书铺、书店里踮脚伸手,淘书不倦,淘书不止,成为淘书者的楷模也绝不是偶然的。

 

旧书的意义和价值如此,因此,淘书人不同于一般的购物者。从《旧书的底蕴》看出,韦泱的淘书过程是他的文化品位不断提高的过程。起初,他只是作为书籍爱好者的读书人,为满足个人书癖而淘书。不少人对脏兮兮的旧书,避之唯恐不及。它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颠沛流离,纸页泛黄,书脊破损,封面上污渍斑斑,蓬头垢面,实难讨人喜欢。但在爱书成癖的淘书人韦泱看来,这是旧书难得的旧气,留着时代的烙印,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真读书人徜徉在一家家旧书店,摩挲着一本本旧书,当是一种幸福

 

而后,韦泱作为学者因写作和研究需要而淘书,进入淘书的中级阶段。这时,韦泱淘书的经验丰富了,眼界高了,什么书有价值,什么书并无多少价值,他一看便知。他淘旧书时,留个心眼,在地摊的故纸堆中,看看有否值得收藏,或可供写作的参考资料。杨之华编的《文坛史料》,三版出版于19443月,内容按关于鲁迅、作家评传及印象、文坛逸话、文艺社坛史料及附录分类。尤其是第二部分作家评传及印象,是作家眼中的作家,将五十余位当时颇负盛名的作家几乎一网打尽。此书对韦泱的写作和研究很有助益,所以,尽管该书缺目录第一页,书尾亦缺七八页之多,品相不佳。少正式封面且缺页的破书,也许会被藏书家与书商不屑一顾,而韦泱却毅然以三十元拿下。为写作和研究而淘书,韦泱淘得孙过庭的《书谱》拓本、于右任著的《标准草书范本千字文》等许多好书。再进一步,韦泱作为大写的中国人,为弘扬中华文化而淘书,上升到淘书的高级阶段。他在《旧书的底蕴·后记》中写道:旧书有历史的沉淀,有岁月的印痕。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我希望这本书尽可能被更多爱书人喜欢。
 

来源:公众号善本古籍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