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复活残卷 巧手成医——

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为古籍保护

事业培养更多人才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历来备受关注,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古籍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也引起了各方重视。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古镇一座圆形的客家土楼上,74岁的彭德泉郑重地将一块崭新的牌匾“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西部文献修复分中心”挂上墙,驻足凝视良久。自此,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又多了一块牌匾,多了一份认可,金底黑字的牌匾沉甸甸,令彭德泉忆起许多往事。
 

       十余年,如一日
 

       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08年在四川广汉成立,是一个非营利性质的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机构。成立十余年来,中心变化很大。创业之初只有几个人,现在则拥有近50人的国内一流专业团队。中心还投资建立了国内唯一专业展示纸质文物修复技艺的博物馆——艺匠·古籍文献修复技艺博物馆。
 

       不变的是初心,是对古籍文物的敬畏之情、对修复事业的忠诚热爱。两次脑梗后,74岁的彭德泉退到二线,但彭德泉仍不甘寂寞,还是跟着中心的班车上下班,保持对外联系,培养进步青年,指导业务建设,为参观者进行耐心讲解。“守着一堆古书,心里踏实。”彭德泉指向桌旁待修复的一本古籍,向身边的参观者悠悠道来,配纸、染纸、补书叶、托书叶、喷水压平、捶平、剪齐、装订等十余个环节缺一不可。在这个行当,要始终坚守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好的古籍应当“书平口正”“栏齐线直”,每一件作品都要回归为艺术品,这样才对得起古圣先贤。
 

       初心源自2005年的一天,彭德泉去拜见自己的恩师——中国著名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张德芳。“当时,老师年迈多病,却拉着我的手不厌其烦地说:你不要整天泡在图书馆,赶紧出来抢救古籍,书都要烂完了,再晚就来不及了,抢一本是一本嘛。”彭德泉说。
 

       就这样,彭德泉办理离岗待退手续,到四川成都与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图书馆人一道,开启了古籍抢救保护修复的旅程。十余年间,修复古籍文献近3万册(件),服务古籍公藏单位200余家,彭德泉带领的团队用手艺和敬业精神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古籍修复博物馆的存在,让这项工作不再小众和冷门,也令当地的老百姓能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古籍的精美、传统技艺的高深,还为业界内外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更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一张宝贵名片。
 

       先做人,再做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曾参与《永乐大典》以及西夏文献等珍贵古籍修复工作的全国古籍修复行业的扛鼎人物杜伟生先后三次在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收徒。他的宗旨是6个字——“先做人,再做事”。这些年来,中心也一直秉持着这个进人标准。

“成为修复师要进行为期9个月的专业培训,无论多高学历,都需要经过这样一个流程。”彭德泉认为,这个培训有利于培养敬业精神。前3个月磨炼的是性格,一进教室学员就需要自觉将手机锁进抽屉。古籍修复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就是要求在工作中远离手机,目的是防止在修复过程中走神而再次伤害十分脆弱的古籍,最终影响修复效果。
 

       慢慢有了稳定的修复人才队伍,但新的问题又来了,没有持续的业务怎么养人?作为一个新机构,技术水平如何,怎么保证修复效果?诸多疑问让很多单位停步观望。为取得对方的信任,彭德泉常常主动帮忙免费修复,并先后聘请了18位国内当代著名古籍文献专家、文物专家、版本目录学家等担任中心顾问,传道授业。就这样,中心的业务也从四川逐渐走向北京、上海、江西、福建等地。
 

       择一事,终一生
 

       从汽车销售到非遗传承人,鲁萌的跨界转型特别具有代表性。32岁的鲁萌如今已是古籍修复“老师傅”,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还先后被评为“成都工匠”和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的一次拜访彻底改变了这个女孩的人生轨迹。当时,鲁萌在一家汽车公司做销售。某天在长辈的介绍下,鲁萌参观了位于四川广汉图书馆的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一进去就彻底被震撼了。”鲁萌回忆当时的情景:寒冷的腊月,修复师的双手长满了冻疮,但他们无暇顾及周边事物,只一心专注于手里的工序。静谧的修复室里,时间仿佛也慢下来了,偶有刷子轻轻拂过纸张的声音,仿佛历史的回响在通过古籍讲述过去的故事。
 

       看了古籍在修复前后的对比,鲁萌也想拥有这项“绝活儿”。2013年,鲁萌师从杜伟生。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杜伟生都会为她指点迷津。鲁萌被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古籍守护人”这项事业的召唤所征服,彻底坚定了自己的事业方向,她说:“我想我这辈子都不会换行业了。”
 

       除了修复古籍,鲁萌作为技术带头人还要承担培训的工作。近年来,中心分别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四川省图书馆学会等机构合作举办古籍修复培训班,先后为四川、重庆、陕西、甘肃等西部地区图书馆和博物馆培养了管理及技术人员近百人。
 

       上了很多培训课后,本着“不能将老祖宗的手艺关在柜子里”的想法,鲁萌和中心的同事们开启了研学活动的新尝试。截至目前,已有5100余名青少年深度了解并亲自上手体验了古籍修复技艺。
 

为了古籍保护和修复事业的传承,中心还与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等有文保类专业的高校实现了校地共建,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古籍保护修复的实践操作平台。(中国文化报驻四川记者王雪娟)
 

来源:中国文化报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