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传统版印特征与图书馆善本特藏选购

 

善本特藏文献的版本异同是图书馆决定是否选购入藏的关键。传统版印特征则是衡量版本是否相同的主要标志。而不同的版印特征和图书馆的采选需求都是可以也应该划分相应层级的。按不同层级的版印技术特征划分待购善本特藏文献的层级,然后根据图书馆已经确定的相应层级的人力财力投入力度,进行具体的选购操作,可以提高善本特藏文献采选工作的准确性和透明度。本文从古籍、古舆图、古契约等特藏文献角度,论述它们各自版印特征的不同层次与图书馆采选需求程度的相互关系。

 

一、版印特征层次

 

善本特藏文献的版印特征可包括因时代、地区、刊刻者、制版印刷方法及一书版片刷印时间等不同而产生的文本差异。本文涉及版印特征主要是指某书同一版片系统由于修改或印次不同而造成的版印特征。根据善本特藏文献独特性、收藏和使用价值的高低,笔者提出如下版印层级与特征对应简表:

层次

版 印 特 征

称谓

版印技术细节

一级

新著作

此善本特藏文献本馆无任何品种。

二级

新品种

此善本特藏文献本馆无任何版本。

三级

新版本

本馆已有其他版本。此为新的版本。

四级

增刻本

增补或改动原书正文。如同时增补或改动原书附录,修补更换原书残损模糊的版片,仍属增刻。

五级

重修本

保持原书正文,仅增补或改动原书附录。如同时修补更换原书残损模糊的版片,仍属重修。

六级

后印本

若干年后用原来的书版重新刷印的书本。书版常有断裂、漫漶现象。

七级

复本

与本馆已藏某一版本的版印特征完全相同的书本。

上表对待购文献的分级与FRBR(国际图联1998年研究报告《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从文献实体提出的work、expression、manifestation和item4个类型是基本一致的。FRBR的原意是:work是一个独特的智力投入或艺术创作;expression是一个文献的智力或艺术实现;manifestation是反映一个文献的具体物质;item是一个文献表现形式的单独样本。

 

其体系结构是:

  一种work包含一个或若干个expression;

  一个expression包含一个或若干个manifestation;

  一个manifestation包含一个或若干个item。

 

本文为顺应我国善本特藏文献编目习惯,暂使用著作(work)、品种(expression)、版本(manifestation)和复本(item)为论述的对应称谓。

 

新著作:是指本馆关于这种著作还没有收藏包括第一语言表达本、翻译本、增补本、节略本和修订本在内的任何品种。此间,第一语言表达本即写作完成时含有被该著作首次使用的一种或若干种文字的品种。如汉字本《红楼梦》。而增补本和修订本也是与著作内容有关,与书版无关。

 

新品种:此间所说该善本特藏文献本馆无任何版本,包括古代的稿本、写本、抄本、刻本、活字本、石印本、铅印本、影印本和钤印本等。稿本、写本和抄本的制作特征不是本文探讨的内容,但属于某一善本特藏文献任何版本的一部分。

 

以《文庙备考》八卷为例:

 

此书清赵映奎辑;清李元春,清王葵圃更订增补。清道光七年(1827)雷风恒增补重刻本。线装,包角,四册一函。九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黑单鱼尾。正文首叶半框18×14.1厘米,卷一第六叶第六行第六字为“之”,卷二第六叶第六行第六字为“詩”。四针眼:1.7+7.7+7.9+7.7+1.6厘米(首册)。竹纸,掺其他原料,色黄。刻印较佳,行字清楚,刀功较熟练。双道白细丝线装订,有数处断裂。书名据卷端、版心、书名页、书签题。卷端原镌著者:“朝邑赵映奎斗屏甫原本 雷风恒黻堂甫重刊”。书名页又题:“道光七年重刻”。书前冠“同学弟时斋李元春拜题”之《文庙备考原序》、“嘉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六月朝邑赵映奎谨识”之《原序》、“道光七年八月望日雷风恒谨识”之《重刊文庙备考絮言》。李氏《文庙备考原序》中云:“斗屏今日梓此,散之四方,使得家置一编,岂可谓非大功!”雷氏《重刊文庙备考絮言》中云:“道光丁亥,适与孝廉王子葵圃言及此(笔者按:指风恒父之文庙书未成之事),王子遂以赵斗屏先生所刊《文庙备考》一书见示,云:‘惜其板为祝融氏夺去。’风恒慨然曰:‘重刊此犹再辑也,自任之。’而王子又述斗屏言:‘重刊宜更酌,且新从祀者,若唐之陆宣公、明之吕新吾、黄忠端、刘念台、本朝之汤潜庵五人亦宜补入。’风恒乃诣李时斋先生,乞与王子更订增补,不数月帙成。……急付剞劂,并为叙其原如此。”体味李氏、雷氏两序中所言,是书当初刻于嘉庆二十五年,目前未见,此次重刻,由李、王二人更订增补部分内容。清嘉庆二十五年刻的《文庙备考》和道光七年雷风恒增补重刻的《文庙备考》是属于同一著作的两个品种。

 

关于石印本和影印本也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使用照相制版技术、用石版印刷机印成的本子著录为石印本还是影印本?传统古籍著录中关于这一点就比较混乱。现在的古籍著录规则已经统一到:

 

石印本:未使用照相制版技术、用石版印刷机印成的书本。

 

影印本:用照相制版印刷的书本,包括用石版印刷机影印的本子。

 

以黄石绘《湖北汊湖渔子画稿》不分卷为例:

 

此书线装,二册。无界栏。书型19.5×27.6厘米。四针眼:3.3+4.8+3.4+4.8+3.2厘米(首册)。书名据书名页题。前冠杨守敬《序》,全文曰:“丁亥春,余之汴中,友有以子骏弟所订《画稿》请者。余谢以未梓,殆弗敢问世,初不意其声之噪也。归舟经襄阳,谒米公祠,四壁石刻,今我若宿索靖。复于友人秘箧中见《烟雨图》,尤为精妙,知古人一艺之儆,实有其可传者,益彰刻写、刻画之不易从事也。岁莫返棹,而家已遭祖龙之变,所谓《画稿》亦归灰烬矣。弟善病,遂弃举业,日与二三知己论绘事,经年策叶颇多,然皆从药炉饵香余,勉而出欲行远,不无一再易稿之烦,乃心愈逼,病愈阻,所以剞劂之事仍属虚谭也。丁酉秋,弟咯红甚剧,诸兄尽罄所斋阅之。袁猷则宗经据史,编立新法,上下陟降二十七事,本《说文》立义,精审无浑同焉。渔樵题句舍豪渺然揭渔事一册,处处疏剔实义,穷源竟委,执纯以意选者。噫!丹青一技,文人乐事。弟不出以游戏之笔,特深以格致之功,宜心血之日耗也。虽然生古人之后,显于古人外,另树一帜,是非穷毕生之力不为功。因彰一技之成匪易,厄以火,阻以病,几经挫折,乃集此大观,未必非冥漠中有以玉成之也。遂勉付手民,庶几画愿赏心为之一快,病因之日除。倘异日再深造,就其境界知何如也。吾为弟惜矣,转为弟幸矣!弟其慰诸。光绪丁酉嘉平月上浣章典舜栽甫为子骏四弟叙于嗜古轩。宜都杨守敬书。”首册中有作者《跋》,中云:“余少时癖画渔,欲尽古今渔事,收入缋事,今乃自叹无济。夫天下事宁有尽哉!……爰本陆序加考订,更有见于籍载者,参以臆说,共缋成渔业数十图,勉付石,质诸博雅者。光绪丁酉冬月中浣汉川黄石心栽跋并书。”正文前冠石印条幅:“见性 光绪丙申春仲月下浣适性馆主人书”。首幅画为《汊湖渔图》,落款题:“光绪丁酉冬初适性馆主人黄石作”。此书虽为“付石”之石印本,其版本也应定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石版影印本。

 

新版本:重刻本、影刻本、仿刻本、覆刻本等均属于新版本。

 

重刻本和影刻本的概念比较明确,此不赘述。

 

仿刻本,就是依底本的行款、字体模仿重刻。仿刻本的行款和字体与底本是相同的,但两者的相似程度比影刻本差多了,容易区分出来。

 

此间需要说明的是覆刻本问题。诸家古籍版本论著都曾论及覆刻本。笔者以为有不少表述与仿刻本和翻刻本的概念不易区分清楚。覆刻本是把底本书叶拆开覆盖贴在木版上严格依样刻印出来的本子。覆刻本是在刻毁一部刻本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因为如此,所以覆刻本和底本的刻印年代都是比较接近的,这样就比较容易假冒牟利(相当于古代的盗版书),也不至于要毁去比较珍贵的宋元刻本。关于覆刻本的古文献文字记载目前没有发现(古代的盗版书在书中也不留文字说明),但这样的实例是有的。

 

以晋郭璞撰、唐陆德明音释的《尔雅》三卷为例:

 

此为清嘉庆十一年(1806)吴县顾广圻思适斋据明嘉靖十七年(1538)吴元恭刻本重校刻本。笔者见过五部,经杨成凯先生指正和仔细比对,其中两部为思适斋原刻本,另三部是后人据此覆刻本。

 

两个本子的全书版式内容等均相同。仔细体会,感觉原刻本字体风格生动娟秀,笔画粗细张弛搭配得当,间架结构比较自然匀称,字画的起承转合流畅,字迹墨色较均匀清晰,书用黄纸,略显陈旧;三部覆刻本都用较新的白纸,字体有些呆板生硬,笔画多较粗,撇、横等收笔均显突兀,凡“点”多较夸张几成三角状,有些字笔画不清至墨迹有堆积感甚至粘连不清。

 

下面举几例具体的区别:

  1.题名页正中题“尔雅郭注”,右题“嘉庆丙寅重刊”,左题“明吴元恭本”,背面题“思适斋藏板”。

  “寅”字:原刻本中间一竖稍出头,与上面宝盖中间有空隙;覆刻本中间一竖与上面宝盖连接,第一闭“点”形似一短竖。

  “刻”字:原刻本左边“亥”倒数第二笔“撇”顺畅自然;覆刻本收笔突兀,圆头圆脑。

  2.书末镌:“嘉庆丙寅吴门顾氏思适斋重刊行”。

  “吴”字上边“口”:原刻本收笔自然美观;覆刻本形似刀把状,收笔生硬。

  “重”字中间的“口”:原刻本右下角横、竖分开;覆刻本几乎连接,字形显粗笨。

  “刊”字左侧偏旁末笔收尾处:原刻本略有向上小勾;覆刻本有明显大钩。

  因为覆刻本在书中往往不留覆刻的文字记载,又与原刻本十分相象,连原刻本的牌记也依样刊刻,若不当场比对,极易误为原刻本。

  增刻本:传统古籍著录中也叫增修本。

 

以《吴氏纪原录》为例:

 

此家谱明吴道还编;明吴玄嵚等续录。金镶玉线装,包角,八册一函。安徽歙县吴氏。书前有缺叶。书名据《总图》、卷一《目录》等处题。第一册第一叶《吴氏纪原录目录》半框19.7×12.8厘米,第六行第六字为“代”。第七册第岩一叶《岩镇纪原附录引》第六行第六字为“當”。十行二十二字个别二十三、二十四字,白口,四周单边(第一册卷一第二十六、二十七叶第八册第十三至十五、二十四至二十六、三十七叶四周双边,第一册卷一第三十叶右边双边),黑单鱼尾。四针眼:3.6+9.4+7.5+9.3+3.6厘米(首册)。双道金黄丝线装订。棉纸,色白。刀法精粗间出,风格不一。断版、漫漶处甚多。细检是书,第一册有《吴氏纪原录目录》,开列“卷之一”世系细目。其他部分未见卷次。第四册有“万历十五年丁亥仲夏月吉旦向杲裔孙之俊顿首百拜书”之《吴氏续纪原录序》云:“……至嘉靖癸巳有还公者起而继谱牒以作《纪原录》,著其墓图,明其世系,正其税额、疆界,固弼公作者意也。历今数世,族属益繁,墓产益拓,且也万历辛巳复经清丈改科,易名更号,使后无所述,前《录》几隳矣。余族叔玄嵚、世芳、如仁、族兄希周、思沐又述先人之意,详考深核,其间若墓图若世系若税额疆界先人已备者遵之,未备者补之,一一续而录焉。”此言原纂及续纂者。依此可定为“明嘉靖十二年刻万历十五年增刻本”。

 

重修本:是指书版的重修本,而不是指地方志和家谱等文献内容的重修本。地方志和家谱等文献内容的重修本应该是新的著作。

 

以《七省沿海全图》为例:

 

此地图册清邵廷烈绘制。清道光年间成图。一册。笔者见过三部。

 

第一部:序一(“防海”起首)首叶第二行末“也”字末笔有勾。序二(“海防”起首)首叶第十五行首有“天府”两字,有第三叶。“陆嵩跋”第四、五行“由海入 是復購”六字完整。《七省沿海全图》末叶“广东交阯交界”不缺。全书文字刊刻比较滞涩生硬。

 

第二部:序一(“防海”起首)首叶第二行末“也”字末笔无勾。序二(“海防”起首)首叶第十五行首无“天府”两字(书版损字),无第三叶(此版损毁)。“陆嵩跋”第四、五行“由海入 是復購”六字之“海、復”整字,“由、入、是、購”半字均为补刻插入版刷印。《七省沿海全图》末叶(即“广东交阯交界”部分)缺,系书版损毁。全书文字刊刻比较圆润,但漫漶处甚多。

 

第三部:序一(“防海”起首)首叶第二行末“也”字末笔无勾。序二(“海防”起首)首叶第十五行首有“天府”两字,有第三叶。“陆嵩跋”第四、五行“由海入 是復購”六字之“海、復”整字,“由、入、是、購”半字因书版缺损,未印出字迹。《七省沿海全图》末叶“广东交阯交界”不缺。全书文字刊刻比较圆润。

 

据上分析可知,第三部为同治五年但培良重刻本,第二部为同治五年但培良重刻修补本,第一部则是清末据同治五年但培良重刻本覆刻。

 

后印本:此间的后印本应理解为本馆已藏有初印本之后又有的后印本。

 

此间增刻本、重修本和后印本的层次分别按本馆已入藏原版本的标准确定。

 

增刻本、重修本和后印本的层次在下列情况下可按“新版本”处理:

 

  1.待购文献为后印本,本馆还没有入藏初印本;

  2.待购文献为初印本,本馆也没有后印本;

  3.待购文献为增刻本、重修本,本馆还没有入藏原版本。

  以清乾隆本《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为例:

  此图清黄千人绘。笔者见过三部。

 

第三部:1幅,单色。地图右下角原镌:“……千人不揣固陋,详加增辑,敬付开雕,用彰我盛朝大一统之治,且亦踵成祖志云尔。图内每方百里,界线粗者省,细者府州,其距山距河者不另立界线。……乾隆三十二年岁次丁亥清和月吉余姚黄千人证孙氏重订。”其后有“甥婿韩用泗图篆 男储文孙绍頫绍颙同较字”字样。韩用泗所篆图名“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的“秊”字下面竖笔是断开的。图廓(黑实线,残缺处甚多,平均宽5毫米)109.7×106厘米。经仔细观察,整幅地图由5块版(自上而下每块版高分别20、22.5、28、15.3、25厘米)拼合一次刷印而成。

 

第二部:1幅,单色。地图右下角原镌“乾隆三十二年岁次丁亥清和月吉余姚黄千人证孙氏重订”之前文字内容相同,其后没有“甥婿韩用泗图篆 男储文孙绍頫绍颙同较字”字样。篆书图名“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中“秊”字下面竖笔是连续的。图廓(黑实线,平均宽3毫米)106.1×106.2厘米。经仔细观察,整幅图由4块版(自上而下每块版高分别28、26.8、26.8、25.3厘米)拼合分两次刷印而成,即第一、二块先拼刷一次,第三、四块再拼刷一次。第一、二块拼合后右侧接缝处“三水府”(朝鲜属地)的“府”字,及第三、四块拼合后左侧接逢处“交鳳”的“鳳”字,均为另刻字插入,起铆接对准作用,字面偏高,故字迹偏黑。第三块版缩水较多,略窄于第二块版。因第二块版下边和第三块版上边是分别印上去的,由于对接不够准确,接逢处笔画和线条有重叠现象。其“乾隆三十二年岁次丁亥清和月吉余姚黄千人证孙氏重订”之前文字与第三部刻本相较刻印谬误甚多,如“疆索”误为“疆棠”,“博雅”误为“博博雅”,“厘正”误为“厘工”。

 

第一部:1轴,单色刻印,有手工着色(山脉、沙漠、岛屿敷淡红色,海洋和部分陆地敷淡蓝色)。地图右下角原镌“乾隆三十二年岁次丁亥清和月吉余姚黄千人证孙氏重订”之前文字与第二部刻本完全相同,其后亦没有“甥婿韩用泗图篆 男储文孙绍頫绍颙同较字”字样。图廓106.5×108厘米。此图印版数量和拼合刷印方式与上述第二部刻本相同,惟尺寸及两版铆接字略有变化。4块版自上而下每块高分别27.4、26.8、26.8、25厘米。尺寸略有变化当是印版及纸张的存放、刷印和装裱等原因所致。第一、二块拼合后右侧接缝处“會寕”的“寕”、“三水府”三字及“嘉山”的山顶图案(朝鲜属地)均为新镌,墨色稍深,与第二部刻本相较字形有别。此图刷印当晚于第二部刻本。且第四块版左侧“孟良土”下方有三道小裂痕;第二块版右侧“五岛”和“长屿……”处有两道斜裂缝;河北“喜峰”至山东“郯城”有一道弧形长裂缝,横跨中间两版。第二部刻本无裂缝。此图当为上述第二部刻本所用刻版的后印本。

 

与第二(一)、三部刻本的编绘刊刻时间有关的主要地理建置沿革如下:

年 份

地 理 建 置 沿 革

第二(一)部标注

第三部标注

乾隆38年

升浙江海宁县为海宁州

海宁县

海宁州

乾隆47年

升陕西兴安直隶州为府

兴安直隶州

兴安府

乾隆53年

改台湾诸罗为嘉义

诸罗

嘉义

嘉庆元年

升湖南永绥厅为直隶厅

永绥厅

永绥直隶厅

嘉庆2年

贵州南笼府改名兴义府

南笼府

兴义府

嘉庆3年

降贵州平越府为直隶州

平越府

平越直隶州

嘉庆6年

江西宁州更名为义宁州

宁州

义宁州

根据上表所载,证之黄千人重订“按语”中“千人不揣固陋,详加增辑,敬付开雕”等字样,此图第二部应为清乾隆三十二年余姚黄千人重订初刻初印本,第一部为该版后印本,但均存在许多文字谬误。而第三部图已经标注了清乾隆三十二年至嘉庆六年各地建置变化情况,但没有反映嘉庆十一年以后的各地建置沿革。据《清代政区沿革综表》载,清嘉庆七年,全国建置沿革史料有三条:陕西汉中府置定远厅,第二(一)、三部图均未记载;江苏海州直隶州与桃源县一并还属淮扬海道,陕西徙兴安府平利县治于白土关,此两条情况不属于《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的明确标注范围。嘉庆八至十年,没有建置变化记载。另,此图关于“府”建制的升降标注尚比较准确及时。如,乾隆三十八年降甘肃安西府为直隶州,嘉庆二年贵州南笼府改名兴义府,嘉庆六年升四川达州直隶州为绥定府,第三部图都有明确标注。而嘉庆十一年及其以后“府”建制变化(如升广东嘉应直隶州为嘉应府,降广东南雄府为直隶州),第三部图均未反映。故此图第三部当重校刻于嘉庆七至十一年期间,定为“清嘉庆间增订重校刻本”应比较准确。

复本:此间复本单纯指版印特征完全相同的书本。根据FRBR的原理,版印特征完全相同、各自批校题跋等后续特征不同的书本也属于复本。这种理念与我国传统古籍编目做法的差异比较大。

  笔者见过如下三份契约:

  《乾隆十八年十一月初九日介休县卖地文契》,一张;

  《乾隆二十二年六月廿二日介休县卖地文契》,一张;

  《乾隆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介休县卖地文契》,一张。

 

此三份契约的边框格式、刊刻文字、用纸、开本和官印等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墨笔所填内容(买卖人中间人姓名、田地处所、四至、具结时间等)及手印不同。这些契约既不能按复本处理,也不宜合成一种,而是应分别按“新著作”处理。

 

再如清通商海关造册处制《大清邮政舆图》:

 

此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印本,1册,彩色,图廓47×32厘米。

 

第一部登录号0093:封面绿色精装,题名为烫金。第十九号云南省处又另夹一张云南省邮政图,其下有墨笔题:“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一日改正”字样。此张图中有墨笔修改数处。邱北至开化无连线(即不通邮)。

 

第二部登录号11264:封面绿色精装,题名为烫金。图册第十九号云南省中用墨笔直接增改。邱北至开化墨笔画有连线(已通邮)。蒙自至河口的连线旁有墨笔添加的若干小字地名。钤“归安胡氏”印。此册增补笔迹与第一部增补笔迹为同一人。

 

第三部登录号9464:封面红色精装,题名为模压凸字。第二十一号《中国职方图》有铅笔增改,如沪杭间补画了铁道标记。扉页钤“横滨正金银行北京支店图书室之印”。

 

此三部地图册当作不同规格(即具有不同的藏本特征)的复本处理:第一、二部装订一样,但第一部有另附第十九号云南省。三部地图册均有增改内容,第一、二部是墨笔,第一部增补时间早于第二部;第三部是铅笔。

 

二、图书馆采选需求程度

 

图书馆对善本特藏文献的采选需求程度,既取决于待购文献版印特征层级,也取决于该馆的性质、任务、特色、经费等因素。下表是从购书经费能正常支付的省级综合性图书馆角度列出:

层次

称谓

采选需求程度

一级

新著作

独特性最高。力求入藏。

二级

新品种

独特性二级。争取入藏。

三级

新版本

独特性三级。尽量入藏。

四级

增刻本

独特性四级。可以入藏。

五级

重修本

独特性五级。经费不充足不予入藏。

六级

后印本

独特性六级。经费不是特别充足不予入藏。

七级

复本

独特性最低。一般情况下不予入藏。

善本特藏文献内容与版本形式的独特性始终是图书馆考虑采选需求程度的主要因素。

 

以《东篱诗钞》十二卷为例:

 

此书清陶琏撰。清嘉庆元年陶琏刻本。《贩书偶记》正、续编及《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和《清人别集总目》均未著录。国家图书馆亦未有藏本,流传稀少,为冷僻清人诗集。卷端下方原镌:“嘉兴陶琏夏重”。各卷末均题:“孙 肇如 贻福仝校”。10行,21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黑单鱼尾。卷一首叶半框18.9×13.3cm。陶琏,字夏重,号东篱,浙江嘉兴人。清张维屏辑《国朝诗人征略初编》卷三十三有传。字体取仿宋,间距疏朗,刊刻工谨,当为初刻初印,诚自刻之佳构。此书的内容与版本形式独特性是很高的,虽然年代不古,理应力求入藏。

 

需要说明的是复本问题。笔者是认为其“独特性最低。一般情况下不予入藏。”若有以下情形者,则虽是复本也属于特殊情况,还可入藏:

  1.本馆已规定藏品的复本率是2或3部,目前尚不足2或3部。

  2.待购文献为特别有价值者,如宋元刻本等,且经费足够。

  3.待购文献中具有较高价值的批校题跋,且经费允许。

 

上表所列是按省级综合性图书馆角度列出善本特藏文献的采选需求程度。省级综合性图书馆一般是指省级公共图书馆、省级综合性高校图书馆和省级综合性科研机构图书馆。规模和级别更高(如国家级)或较小(如县市级)的图书馆可在上表所列采选需求程度基础上适当扩大或缩小文献选购资金的投入力度。

 

三、版印层次与需求程度层级关系的微调问题

 

实际上,确定善本特藏文献版印特征和图书馆采选需求的层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性考察、分析和归纳的过程。

 

除了上文涉及的批校题跋、冷僻等情形,下列版印特征以外的因素也会影响图书馆文献需求程度层级的最后确定:

 

纸张:善本特藏文献所用纸张对于保存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如宋元刻本多用皮纸,质量好,酸度低,寿命可达1500年以上。明代后期和清代的古籍多为以竹类纤维为原料抄造的手工纸,纤维素含量少,木质素含量高,纤维短细,耐久性差,至今已有不少酸化变脆,难以继续提供阅览。

 

装帧:善本特藏文献以保持原有装帧形式的良好状态最为珍贵。如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宋拓宋装唐柳公权书《玄秘塔碑》。虽文献的原有装帧形式已毁坏,但目前已经改装的状态良好,也是不错。文献的装帧形式已坏,线断皮破,则等而下之。

 

残存:书以完整为贵。若有残缺,即为不美,其价值自然降低。但若是宋元孤本,即便是仅存一册,也是价值连城。

 

如宋李昉等辑《文苑英华》,原书一千卷。宋嘉泰元年至四年周必大刻本为《文苑英华》现存最早刻本,开本宏朗,刊刻精美。蝴蝶装,保留宋时宫装旧貌。有“景定元年十月廿五日装背臣王润照管讫”字样。书经南宋内府、明文渊阁、晋藩及清内阁大库所藏,钤“缉熙殿书籍印”、“内殿文玺”等印。现存世十五册,国家图书馆藏十三册。以后若能发现一册残本,也是十分金贵。

 

修复:书叶(卷)已经糟朽虫蛀,当以修复为上。金刻本《赵城金藏》原本多长满黑霉,有些已变成炭棒,后经精心修复,基本恢复了旧貌。

 

装具:善本特藏文献的装具,尤其的原配的装具,如书套、书匣、书箱和书架等,往往是主体文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使之锦上添花,价加一等。

 

以《思古斋集拓名人篆刻》为例:

 

此印谱清何澂辑;何寿章续辑并订。清光绪钤印纸剪贴本。经折装,二十册,每册前后粘楠木夹板。15.5×10厘米(首册)。配红木原装双竖格书箱,书品完好。竖槽上抽式书箱门有木刻题字:“思古斋集拓名人篆刻 丙申春正月豫才自题”。豫才,何寿章字。各印谱序及篆人小传画铅笔界栏,钤“寿章”、“何”等印。是印谱集成计有西泠八家、何震、顾苓、吴道荣、董洵、黄景仁、瞿中溶、巴慰祖、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等各流派名家三十余人及秦汉私印、宋元明官印,共约千余方,洋洋大观,几是历代印人篆刻大全,弥足珍贵。然原配红木双竖格书箱更加彰显其价值。

 

总之,上述版印特征以外的因素对于文献需求层级的确定也十分重要。若其中某个或几个因素处于良好状态,待购文献的需求层级可以考虑定为相应层级的较高档次或上靠一级。如某书经鉴定为增刻本,一般定成四级,但它配有原装楠木书匣,并刻有题款,则可定为四级的较急需档次,或径定为三级。反之亦然。

  1.IFLA文献目录记录功能要求研究组最终报告.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 final report,简称FRBR).丹麦哥本哈根:第63届IFLA大会,1998

  2.国家图书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修订组编.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4

  3.鲍国强.特藏文献拍品的采选鉴定工作.新形势下的图书馆采访工作:第一届全国图书采访工作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11

来自:古籍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