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栏目: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古籍

泉州古籍修复师:

为书“续命” 延续文明

 
\

       办公室里有锅有盆有电磁炉,有针有线有剪刀,有锥子、刷子和锤子,有起子、镊子甚至有牙医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呢?
 
\
 
​       在泉州市图书馆工作的程斐然每天和这些五花八门的工具打交道,她是一位古籍修复师,在工作的12年间,已经修复了70多部清朝中后期以来的破损藏书。
 

​       每天上班第一件事 烧水熬制糨糊
 

​       泉州市图书馆内有一间古籍修复室,这里就是程斐然的办公室。记者进门后首先注意到的是摆放在桌子上的两盆糨糊,一盆稀的,一盆稠的,还有在办公室角落里的电磁炉。“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烧水熬煮、调制糨糊,市面上的那种糨糊不行,不仅修不了书,还会造成更大的破坏,只能用小麦淀粉自己熬自己调。”程斐然说,糨糊是修复工作的必需品、消耗品,得是当天熬制的,一旦放到第二天就馊掉了,“得根据要修复的书页的破损程度来调,破损比较轻微的,糨糊要稀,要淡如水。”
 
\
 
​       据介绍,程斐然2008年被派去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培训,从2009年开始接手馆里的古籍修复工作,“从2008年到2018年,我参加了6次培训,从修复裱画、碑帖、拓片一步一步来,跟着导师学,由初级到高级。”程斐然说。
 

​       办公室的一面墙上钉着两大片木板,上面贴着几张刚裱褙完上墙的空白纸,还是湿湿的,要等过几天彻底干了才能取下来。“这是用两张连史纸(以嫩竹为原料,碱法蒸煮,漂白制浆)做的,先用软毛刷在一张连史纸上刷一层稀的糨糊,再覆上另一层连史纸,用排刷排掉水泡,平整后用毛巾吸掉多余的水分,然后在周围边缘涂上稠糨糊,上墙晾干。”程斐然说,“到时候裁一裁,就可以用来制作书签,我都是一次性做一批,然后可以用一段时间。”
 

​       破损严重的书 半天只能修复一张
 

​       程斐然最近正在修复的是一部《玉生香传奇四种曲》,为1919年印刷的碧梧山房石印本。“此书曾被水浸泡过,沙石粘连住书页,多水渍,发黄;前人有修复过,因糨糊太稠,板结;书前半部分未裱褙,后半部分的褙纸颜色跟书页不一样;书页还有不同程度的虫蛀破损。”程斐然在古籍修复档案表上详细记录了刚从书库提取出来的这部藏书的相关信息,“每修一本书前都要做这个工作,先好好检查一下,然后制定一个修复方案。”程斐然说。
 

​       程斐然取出其中一页准备修复,书页中间有不少破洞,两边均有残缺,虽然在记者看来这已经破损得十分严重了,但她说这只是轻微破损。程斐然取出一块四方的红色板,喷洒上水后,在上面铺一层塑料膜,然后将书页展开平整放在上面;用毛笔蘸清水,从书页中间往两侧清洗,并对一些歪掉的字进行调整对齐,再用毛巾轻轻将水分吸走;继而用毛笔蘸糨糊,涂在书页破损处,然后用配纸对缺损的位置进行覆盖,再用镊子慢慢去掉周边多余的配纸。“每拿到一本要修复的书,就得去找合适的配纸,要颜色相近、纤维纹路走向一样的,修复的时候纹路要对齐。”
 

​       耗时1个多小时后,破损的这一页初修完毕。程斐然慢慢地将塑料膜揭下,小心翼翼地展示着半成品,再对一些细微处进行处理。“放几天,晾干后还要对边边角角进行修裁。”程斐然说,遇到一些破损严重的,有时半天就只能修复一张。
 

​       办公桌上的一块木板,两面都密密麻麻地布满各种小孔,那是程斐然装订书的时候用锥子打书眼扎下的。她说,一本书从书库提取后,要历经拆页、编号、选配纸、清洁、修补、喷水压平、折页、锤平、压实、齐栏、打眼、装订、贴书签等10多道工序,“工作十分琐碎、繁杂、枯燥,很磨性子,要耐得住寂寞”。
 

​       程斐然说,很多古书籍不仅遭虫蛀,还滋生了各种霉菌,她刚开始接触这个工作时,每次接到一本书都会有过敏反应,手上、脸上会长一些红疹子;而且修书需要长时间伏案,对眼睛、颈椎、腰椎都会造成很大的负担。
 

​       “快的话一个多月能修一本,难的话要大半年。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每次装订好,完成一本书的修复,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程斐然说,她所做的工作就是和时间赛跑,为书“续命”,抢救、修复和保护古书籍。(彭坚林)
 
来源:侨乡科技报
 (如本站发布的文章涉及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请致电010-6303 6548或136 8150 6222,我们将尽快删除,坚决维护您的合法权益。)
 
copyright © 中国收藏家协会 协会网站:京ICP备0906634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117号

制作单位: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